为纪念红军强渡大渡河,1983年,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在安顺场落成,刻有邓小平同志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镏金大字;2003年,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开馆,江泽民同志为纪念馆题写馆名。
宋福刚有“两个家”:一个家,在安顺场场镇,是场镇上风貌整齐的“小别墅”之一;另一个家,是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馆里的每一个细节他都非常熟悉,就算一双草鞋摆错位置,他也知道还原到哪里。
宋福刚
一面之缘
说起宋福刚一家和中国工农红军的缘分,要从红军长征中的一个故事说起。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星夜兼程来到大渡河畔的紫打地(石棉县安顺场),由于正值汛期,水流量极大,直径七八十厘米的大树都能被卷入河底踪迹皆无。前有天堑阻截,后有追兵围剿,情势万分危急。
当晚,安顺场老街上一名叫宋大顺的清末秀才,被请到毛泽东的临时住处(一家中药铺隔壁)。宋秀才向毛泽东讲述太平天国著名将领石达开兵败的经过,并介绍大渡河的情况。
毛泽东等红军领导人全面分析敌情,改变全军由安顺场渡河的原计划,并拟订新的部署,由刘伯承、聂荣臻、宋任穷等随17勇士强渡大渡河后,率领红一师沿大渡河北岸上溯进攻泸定,红军主力沿大渡河南岸逆流而上飞夺泸定桥……
那名与毛泽东夜谈的宋秀才,是宋福刚的曾祖父。
馆长父亲
1983年,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在安顺场落成时,四周是占地两亩的小园林,而陈列室在乡政府二楼,条件非常简陋。
宋福刚的父亲宋光华是管理员。那时,13岁的宋福刚也成为陈列馆的“协管员”。偶尔,他还会客串小小“讲解员”。
对于管理工作,宋光华很上心。管理员的主要工作是负责打扫卫生,并给参观者讲解,一旦有参观者在门口叫上一声,宋光华总会风雨无阻地出现。
每天清晨,宋光华都会准时来到陈列室打扫卫生。因为是旧式地板,往往扫地就会花上一个小时。夜晚来临时,宋光华会去巡查纪念碑和陈列室,陪伴他的只有一盏简陋的煤油灯。
由于陈列室和纪念碑分设两地,有时候,宋光华一天要往返于陈列室和纪念碑之间二十多趟。
春去秋来,宋光华在管理员岗位上工作了20年。
父亲的敬业精神深深地烙进宋福刚心里。而宋福刚也在父亲的带领下,常常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到陈列室帮忙打扫卫生,直到18岁外出打工。
子承父业
2003年,得知将要建设新纪念馆的消息,宋福刚回到安顺场。
从搜集资料到布展,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04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正式落成。
宋福刚也成为新馆的一名管理员。
与父亲时代的陈列室相比,新建成的纪念馆从各地收集到许多的珍贵资料,分为“伟大的史诗——长征”“红军长征过雅安”“强渡天险大渡河”“翼王悲歌”“历史评述”五个展厅,增加以红军战士和翼王石达开的故事为原型而创作的书画作品,还安装了让参观者能更加直观感受强渡大渡河壮烈场面的多媒体设施。
纪念碑也由过去仅仅占地两亩的小园林,发展成为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每年参观人次超过50万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在全国各地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热潮的情况下,安顺场凭借着丰富的红色资源,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热门现场教学点。
“来到安顺场,实地感受革命先烈们的豪情壮志,既能够追寻英雄足迹,也能够在参与中传承红色基因。”已经成为副馆长的宋福刚说,希望客人来到“家里”参观后,能进一步了解长征精神,了解“信仰坚定就是力量、团结同心就是希望、激流勇进就是胜利”的大渡河勇士精神,在工作中、生活中身体力行,践行长征精神。
本报记者 黄昆 熊蕊 程普 高晓军/文 本报记者 郝立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