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翻越夹金山的故事,在新寨子传颂。故事里,主角不只有红军,还有一个当地的主人公——马登洪。他是红军翻越夹金山的向导。
时光流转。马登洪的孙女马花在宝兴县文旅公司工作,作为讲解员宣传推广宝兴的文化旅游资源。
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她作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现场学习团的“带班老师”,把当年爷爷带路和军民鱼水情的故事讲给学员听。
夹金山上的“挑战极限 不胜不休”纪念碑
“马灯”向导
夹金山海拔4930米,中央红军战士多来自南方,从未遇到过这样高的雪山和严寒。加上衣服单薄、粮食不足,夹金山给红军长征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1935年,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路不熟怎么办?需要从当地人中找一些向导。
马登洪的家就在夹金山下的硗碛乡泽根村(现夹金山村),家里没有土地,靠打猎为生。红军来时,村民因受反动宣传的影响,都跑到深山里,远远地观察红军。两天后的晚上,马登洪、杨茂才等村民悄悄回村。
他们细心观察,发现这支部队同过去来了就要抢劫的“匪兵”不一样,住宿不进老百姓的屋,也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
村民很感动,陆续返回村子。在红军的政策宣传下,全村人都回来了,主动欢迎红军,并为红军备粮食、糌粑、辣椒等物资。
当红军找到马登洪请他带路时,马登洪欣然同意。
1935年6月,有了马登洪等当地群众的带路,中央红军开始陆续翻越夹金山。
夹金山垭口
艰难翻越
“要想翻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九坳十三坡,鬼要拉住脚”……当地众多民谣都表明翻越夹金山的艰难。
翻越夹金山前,中央红军在山下的凉水井处召开动员会。
作为向导,马登洪告诉红军注意事项,翻雪山最好是上午9点之后登山,下午3点之前下山,错过这个时间,衣服和鞋子容易结冰;因为夹金山海拔高、空气稀薄,爬山时不能大声说话,更不能坐下休息;带上烈酒、辣椒汤和一根木棍,“烈酒和辣椒汤可以抵御寒气;木棍可以探路,为后面的人留下记号”。
经过水井湾、五道拐、头道梁子、九坳十三坡等险关,先头部队一路走过,不断给后面的部队留下路标。
其间,马登洪多次往返,带领红军翻越夹金山。当时,这位猎人还没有自己的汉文名字。他和红军分别时,一位带队的红军负责人送给他一盏马灯,并说:“你就叫马登洪(马灯红)吧。”
“长征在夹金山翻开了新的一页。”宝兴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朱樊刚说,随后两大主力胜利会师,为红军挥师北上奠定了基础。
红军走后,四川军阀对凡是与红军有关系的人进行“清剿”。闻讯后,马登洪藏好唯一的财产——一个火塘铁架,就带领家人逃离了宝兴。听说给头人做长工可以躲避追查,于是马登洪到小金县给一位头人做长工。新中国成立后,马登洪回到泽根村,分到了房子、土地,以及一头牛。
精神传承
位于宝兴县城的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记录着当年红军翻越夹金山时的情形:穿过原始森林和灌木丛,眼前是白雪茫茫的高山草甸;有的地方根本看不到路,前面的战士手执木棍,在雪中探路;他们用刺刀、铁铲在雪地上开路,后面的战士沿着前面闯出来的蜿蜒小路往上爬。
虽然小时候经常听家里的长辈讲红军翻越夹金山的故事,但对于马花来说,“传说中”的夹金山走进现实是在初中。
初二的一个暑假,父亲给她一个任务,沿着爷爷曾经走过的路,翻越夹金山,去往小金县的小姨家,回来还要再写一篇作文。
“虽然路比以前好,但是路途遥远,海拔也高,所以还是觉得很苦。靠着爷爷的故事激励着,自己坚持了下来。”在马花的记忆中,7月的夹金山上依然有白雪覆盖,历经爬山的艰辛后,看到绝美风景,这在她的内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对她此后的人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坚持就是胜利,经历了风雨,总会见彩虹。”
现在,她的女儿正在读高中,还没有翻过夹金山,“我准备这个暑假,让她也去翻越夹金山。”
本报记者 黄昆 熊蕊 程普 高晓军/文 本报记者 郝立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