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2-10 14:30:52 来源: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记者 宁宁
“我之前在广州做过空调维修……”“夜班计时工资是怎么算呢?”
“我们是企业直招,当月15号以前入职当月买社保。”“来都来了,找个工作再回家咯。”
……
2月7日,川观新闻记者在宜宾三江新区白沙湾街道、宋家镇、江南镇等地发现,为保障重点企业用工需求,“扎根家乡 建设三江”“就在宜宾 职等你来”等大型招聘会接连召开,求职者络绎不绝,招聘者卖力吆喝,一场场“抢人”大战就地展开。
现场人山人海,除了本地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参加,也不乏许多外出务工回流人员,还有外地口音的求职者……
数据显示,三江新区2020年常住人口26万人,2021年为32万人,2022年达到35万人。
3年间,三江新区常住人口增加近十万人。让人返回来、把人吸过来、使人留下来,三江新区靠的是什么?
汇产业: 龙头带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成“吸铁石”
汇产业:
龙头带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成“吸铁石”
川观新闻记者一行前往三江新区东部产业园,这里是新区产业发展的“主引擎”。登上观景平台,记者被眼前的画面所震撼:塔吊林立,货车川流,机器轰鸣,红白相间的厂房延伸开来……
“右边是四川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2期,左边是1到3期生活配套设施,再过去一点是3期到6期厂房和配套设施……”顺着三江新区东部产业园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王钢勤手指的方向,热火朝天的场面一览无余:自2019年以来,至今已扩展至十期。
观景台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变化——自四川时代项目启动建设以来,三年间,东部产业园面积从0扩展到5.3平方公里,人口从4000余人增加到2.5万余人,一亩地产业产值超过1000万元……
以一园窥全区,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动力电池、智能终端等新兴产业企业拔节而生,三江新区“朋友圈”不断扩大——2022年,宜宾三江新区GDP突破400亿元,动力电池产业实现产值近700亿元,智能终端产业产值突破45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以上,并聚焦数字经济新蓝海和绿色新能源赛道,签约引进中材锂膜等新兴产业项目,加快构建“一蓝一绿”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园向生态圈转变,带动城市快速发展。
“产业发展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和坚实基础。”三江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随着加快建设以四川时代为龙头的动力电池产业集群,目前已形成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齐发展的局面,为新区注入了经济、人口发展的强心剂,成为不断吸引资金和人口前来的吸铁石。
聚人心: 以人为核心,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聚人心:
以人为核心,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今年,仅东部产业园常住人口或将从2.5万增长到3.5万。”王钢勤作出预测。
随着人口不断被吸入,如何让他们留下来?
三江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新区全面落实省委“城乡融合”重要决策部署,关键是要厘清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强调围绕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推进城市结构调整和功能优化,实现产城人融合发展,提升人口吸附能力,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居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当下,三江新区正在加快推动新区由开发区向宜居城转变。
川观新闻记者看到,三江新区正以“模块化”的方式来推动产城人融合发展——犹如一块块拼图“嵌套”在产业园中,配备空调和洗衣机的宿舍、现代商业综合体、卫生院都已建成,并设有小型消防站,接驳车穿梭其中,幼儿园、中学也正在规划建设中,“设计紧凑又四通八达,十分便捷。”王钢勤说。
四川时代配套企业宜宾壹连电子有限公司制造部班长惠华柏对“人的无差别发展”感受颇深。此前十多年,他一直在浙江务工,去年三月回到三江新区,管理着80多人的班。在忙碌的工作间隙见到他时,那黝黑的脸庞上一直挂着笑容,用他的话来说,“忙,却安心。”
惠华柏说,以前为了多挣钱,漂泊在外,现在回来后工资待遇差别不大,还经常有外出培训的机会;此外,回老家高县只需一个小时车程,能时常照应着家里。“去年在宜宾主城区买了房、安了家,新的一年,感觉工作、生活都十分有奔头!”
新的一年,三江新区将依托滨江C组团、盛世临港,引进北京王府井购物中心、万达广场等大型商业项目落地,创新消费场景,依托竹里香街、临港新天地等综合体,引进星巴克、汉堡王、言几又等知名品牌和首店品牌入驻,提升消费品质……
以人为核心,三江新区接下来将在提升产业能级、产教研城融合、商圈开发、公共服务、交通、住房、医疗、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促进提高转移城镇人口市民化质量,打造宜居韧性、智慧、低碳城市,持续提升城市品质和精治善治水平,进一步探索好新型城镇化发展新路径。
审稿:程普 白雨锶
责任编辑:郭涵
来源:川观新闻 日期: 2023-02-10 14:30:52
编辑:郭涵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