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3-07 08:49:32 来源:雅安日报
雅州廊桥 本报记者 张毅 摄
雅安市雨城区坐落在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四川盆地西缘,青衣江中游,有山有水,好风光。
A
观名山
地标点位:周公山、金凤山
雨城区,是雅安市主城区。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雅安城区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市民享受到更多城市发展成果。
要说哪里可俯瞰城区全貌?可以说是金凤山。
金凤山位于城区旁,如今是国家4A级景区,景区因其“山形如凤翥”而得名。其依偎青衣江,俯瞰高峰厥。“龙门威凤向南翔”中就生动描绘了金凤山的风光。景区内,柏楠苍翠、鸟语蝉鸣、云腾雾绕、幽深静谧。
金凤山景区核心区有着川西古刹金凤寺,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初,兴盛于宋,明永乐年间重建,极具民间古建筑风格。寺内珍藏有100余幅名人匾对、500多卷经书等珍贵文物,是汉藏佛教文化交融的见证。
雨城区的名山,不仅有金凤山,还有曾作为雅安古八景之首的周公山,古称蔡山,位于雨城区东南风景秀丽的周公河畔。相传诸葛武侯征讨西南蛮夷途经于此,而梦见周公,故名周公山。
周公山素有“顶雾有雨、雾散天晴”的气候征兆,故称“雅安晴雨表”。随着云、雨、雾、晴的气候变化,山峰、深壑、森林、流水也随之千姿百态。
周公山作为中国历史名山之一,山上庙宇众多,古建筑鳞次栉比,风光秀丽。如今,周公山已被批为森林公园,并且开发了温泉资源,是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据权威机构检测,周公山温泉系成因于3万年前的古温泉,被誉为“西蜀第一汤”,是体验中医药颐养、温泉疗养、森林康养、生态休闲的好去处。
B
游大川
地标点位:雅州廊桥、青衣江、上里古镇
翻开雨城区的地图,一条蓝色的江穿城而过。
这条江名叫青衣江。
青衣江在魏晋南北朝以前,名叫青衣水,又称沫水、大渡水,以青衣羌国而得名。
流域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许多文化遗迹留存,旅游资源丰富,有上里古镇等旅游景点;流域内水力资源丰富,有玉溪河引水灌溉、龟都府水电站等水利设施。青衣江从宝兴东北部起源,再一路往南,奔赴乐山三江交汇。青衣江流经宝兴、芦山、天全、荥经、雨城、名山,滋润了土地,也留下风景。毫不夸张地说,青衣江贯穿了雅安人的生活,除了日常饮用水源的取水口,也成为雅安风景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夜游青衣江,可见雅安城市地标——雅州廊桥。
在雅安人的心中,河雾起江中,似仙境里的雅州廊桥最秀雅;白雪初歇时,雪映红栏杆的雅州廊桥最静谧;入夜灯火处,江水声声歇的雅州廊桥最热闹。雅州廊桥,承载着雅安人对故乡的眷念之情,入心入骨。
雅州廊桥地处雅安市旧城组团中心,横跨青衣江两岸,是城市景观的重要节点。雅州廊桥整体为仿古建筑,两侧的护栏上安装了雅安特色石材“中国红”花岗石浮雕。浮雕上面有“熊猫故乡”“雅州汉韵”“雅州风情”等图案。站在雅州廊桥上,你能感受到人流、车流与河流的奇妙统一—— “长桥卧波,不霁何虹”。
在青衣江的孕育下,上里古镇的静谧与繁荣得以延续。
上里古镇是四川历史文化名镇,具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1982年被四川省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这里是红军长征北上的过境地,也是昔日南方丝绸之路。曾经,其作为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如今,这里仍保留着许多明清风貌的吊脚楼式建筑。由于其独特的建筑风貌,成为许多影视作品的外景地。
砂锅雅鱼 本报记者 郝立艺 摄
C
品美食
特色推荐:雅面、砂锅雅鱼
雨城区,不仅有名山、大川,还有让人流连忘返的美食。
雨城区的美食,不仅有着飘香万里的独特风味,也在历史长河中沉淀出特有的美食文化。
说到雨城区美食,就不能不提到砂锅雅鱼。
砂锅雅鱼是雨城的一道传统名菜,味鲜,常以筵席“压台戏”最后出场,入席后砂锅内仍保持沸腾状,鲜香四溢,鱼嫩汤鲜,营养丰富。
砂锅雅鱼的做法,最大程度保留了雅鱼的鲜美。经过本地厨师们不断摸索,进行改善,如今这道佳肴已经成为雅安一道特色名菜。
在雨城区,走入寻常百姓家的美食,得有“雅面”。
雅面在城区街道上非常流行,行旅之人或经商者吃上一碗面条即算是主食有菜肴,颇为方便,因而广受欢迎。
对于青衣江上长大的雅安人来说,雅面更是带有浓重的情感记忆。午时或傍晚时分,带着咕咕作响的肚子走进店内,香喷喷的雅面冒着热气,一碗下肚,整个人精神抖擞,心情也舒展开来。
牛肉味、大肉味、炸酱面……雅面看似普通,却是大道至简。腾腾热气里,是乡愁,是烟火气,能抚凡人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吉庆小吃、阴酱鸡等特色美食,同样深受雨城人的喜爱。
来一趟雨城区,也请把狗屎糖、雅安藏茶、藏茶文创产品等特色旅游商品带回家。
本报记者 戴富丽
审稿:程普 白雨锶
责任编辑:郭涵
来源:雅安日报 日期: 2023-03-07 08:49:32
编辑:郭涵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