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11-03 09:01:45 来源:雅安日报
老师正在指导学生进行车辆维修
“同学们,今天有酥油茶,想喝的同学过来哟!”
10月25日中午12点,是四川省天全职业高级中学的午餐时间。食堂里弥漫着酥油茶的香气,一个个大小各异的糌粑放在盆里。走进食堂的学生被香气吸引,伸长脖子打探着。
四川省天全职业高级中学(以下简称:天全职中)是一所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的中职学校,对于这里的藏族学生而言,带有家乡气息的酥油茶和糌粑,无疑是最美味的食物之一。酥油茶和糌粑是由藏汉师生共同制作而成,制作酥油茶和糌粑已经成为天全职中民族团结的一堂“必修课”。
2009年开始,天全职中承担起藏区学生“9+3”免费职业教育。作为雅安最早承担“9+3”免费职业教育的学校,天全职中先后接收甘孜藏区18个县“9+3”学生1135名,促进汉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为藏族青年成才之路搭建了桥梁。
春风化雨 形成良好习惯
“李老师,快来,尝尝我们的酥油茶。”被学生簇拥着,老师李晓华在餐桌前坐下来,捧着酥油茶和学生交谈,大家脸上洋溢着笑容。
李晓华是幼儿保育专业的舞蹈老师,也是其中一个合班的班主任。“所谓合班,是指将‘9+3’学生和本地学生合并在一起的班级。”李晓华的班级里有22个汉族学生和20个“9+3”藏族学生。
“合班里,首先要培养的就是汉族学生和藏族学生融合。比起纯‘9+3’班级,合班里这件事更迫切。”李晓华谈起多年来的工作经验。
汉藏两族生活习性风俗习惯都有较大差异,在天全职中不仅藏汉学生合班教学,在生活上也是合住宿舍。“大家生活在一起,难免发生一些矛盾。”李晓华说。
几年前的一个夜晚,已经回到家中的李晓华接到学校生活老师的电话,她班级里的两个学生发生摩擦,藏族学生卓玛(化名)情绪异常激动。李晓华一边了解情况,一边急匆匆赶回学校。
李晓华到达宿舍了解情况后,让汉族学生给卓玛道歉,又宽慰起卓玛来。“那天我和卓玛聊了一个多小时,最后还是不太放心,又请了两位学生一直守着她睡着。”李晓华回忆。
之后,李晓华在班里召开了一堂班会课,给汉族的学生讲述藏族同胞的风俗,让学生们可以相互了解包容。
“在我看来,平等就是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无论是藏族还是汉族。”李晓华说。在她的班级里“一对一”帮扶并不分民族,只要是学习成绩在前的学生都要和成绩靠后的学生结成对子;犯了错误,无论是哪个民族,受到的处罚也都一致。
当然,作为一名教师,李晓华也会帮助一些学生改掉他们的陋习。
班里曾经有一个叫扎西(化名)的学生找到李晓华:“李老师,我家人去世了,按照我们的风俗40天内都不能跳舞。”
但作为幼儿保育专业的学生,舞蹈是他们的必修课,40天不练习肯定是行不通的。李晓华为此特意给孩子的父母通了电话,告诉他们舞蹈是学习而并非开心娱乐,落下一天课会对孩子造成影响。获得家长理解后,孩子的课程得以继续。
经过一段时间的同班学习,班里的学生总能相处融洽。“有一次我批评了一个藏族同学,汉族学生觉得不合理,还帮着她来找我说理。”李晓华说,经过一起学习、生活,藏汉学生在交往中相互理解,并形成共识。
倾情教育 培养人才“种子”
唐松是学校里的一名藏族老师。自从天全职中承担起藏区学生“9+3”免费职业教育,唐松就来到这所学校,十三年的工作经历让他感受颇深。
来到学校的第一年,唐松22岁,班里最大年龄的学生是27岁,6个“9+3”班级里学生平均年龄24岁。唐松在这里担任语文老师,同时负责宿舍管理。从第二年开始,唐松开始担任班主任,如今他已经送走了8届毕业生,学生们有的回到当地成为公务人员,有的前往大学深造,还有一部分在学校的推荐下找到不错的工作。
丁真是让唐松记忆深刻的一个学生。
这个学生刚来到学校时是一个非常叛逆而激进的孩子。在和丁真的接触中唐松慢慢了解到,丁真的父母离异,他是由母亲一人抚养长大的,加上要照顾年迈的爷爷,丁真家的日子过得非常拮据。
“对于丁真这样的孩子来说,‘9+3’其实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育平台。”唐松介绍,“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是在9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四川民族地区初中毕业生和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到四川内地优质职业院校免费接受3年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为这一部分学生免去了学费,同时补助生活费。但年轻的丁真似乎并不珍惜这个机会,在学校里多次违反纪律。
唐松找到丁真母亲和与丁真要好的同学,请大家一起开导丁真:“我想,亲近的人给他讲道理,他应该更容易听进去。”唐松把自己这个方法称为“爱的感化”。
进入高二后,丁真从一个张扬的孩子变得很安静,在教室里专心致志地学习。毕业后,他参加了“双招”考试,回到理塘成为一名乡镇工作人员。丁真有了工作,家里经济情况大大好转。丁真母亲找到唐松激动地说:“从前我们家总是受人冷眼,自从学校关心丁真,我心里渐渐暖了。现在他在乡镇上工作,减轻的家里生活负担,我更自信了。”
在唐松眼中,学校培养的不仅仅是学生这个个体,一个个成才回乡的学生更像是一粒粒种子,为家庭,为地方都带去了新动力。
“往小了说,在学校里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会影响家人,让文明礼仪在家乡流传;往大了说,一个个学成归去的青年会为家乡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谈起学生的未来,唐松脸上满是希望。
感恩常在 关怀从不缺席
今年18岁的仁真翁姆是幼儿保育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她说在学校里的每一天都过得充实,在这里,她学会了舞蹈、普通话还有绘画。
“上一次考普通话,我只差零点几分就是二甲,下次我还得努力。”仁真翁姆的语气里,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
上学期,班主任老师汪永茂告诉大家有一个以国家资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如果愿意参加的同学可以报名。下课后仁真翁姆立刻提起笔,认认真真地写了一篇以《感恩国家资助》为题的演讲稿。
“我不知道自己写得好不好,于是找到老师,请老师帮我看一看。”仁真翁姆说,在老师的指导下,她先后修改了两次演讲稿。稿子成了,老师又把稿子打印出来,逐字逐句地教授她演讲技巧。经过反复不断地练习,仁真翁姆在这一次比赛中获得了优胜奖。
在学校里,仁真翁姆真切地感受到学校对大家的关怀。因为家远不能回家,“9+3”学生周末只能在校度过,学校在每周末都安排了丰富健康的娱乐活动,让大家过得有意义;甘孜州驻校管理老师会利用周末为学生免费制作酥油茶、做糌粑等一些特色藏餐,让学生在校都能吃到家乡的味道;在过重大节日时学校都会安排班主任、行政人员在校陪学生聚餐,让大家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更不用说平时班主任如同家长一样对大家的关心和爱护。
“学校对我们的关心体现在方方面面,最让我感动的是寒暑假,学校都会安排老师随车把大家护送到康定,给每个学生购买车票,然后护送上车。”仁真翁姆说。
仁真翁姆家在甘孜州白玉县,到达康定后还要16个小时的车程才能抵达。每次寒暑假,学校总会有老师将大家一路护送。
当问起仁真翁姆当初为什么选择了这所学校,仁真翁姆脱口而出:“是我姐姐帮我选的。”仁真翁姆的姐姐以前也在这所学校学习,现在是白玉乡的一名公务人员。“姐姐觉得这所学校很好,我来了之后发现,姐姐没有说错。”仁真翁姆说。
天全职中——民族青年梦开始的地方!
本报记者 鲁妮娜 李晓明 彭艳霞 周代庆
审稿:程普 白雨锶
责任编辑:郭涵
来源:雅安日报 日期: 2022-11-03 09:01:45
编辑:郭涵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