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5-19 10:47:33 来源:生态雅安
郑加平
郑加平,1918年出生于雅安中里(现雨城区上里镇)。1935年10月参加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北上抗日,身经百战,历任班长、连指导员、营教导员、营长、团长等职。1949年后任空军师参谋长、中央航校副校长、云南民航副局长、云南省科委主任等职。
郑加平的出生地,今天成为旅游地 郝立艺 摄
17岁参加红军
1935年,年仅17岁的郑加平在四川雅安的老家随伯父学银匠,伯父是共产党员,在从事革命活动中把送信的任务交给郑加平。一次,郑加平将条子送到四川阆中的一个先生手里,先生问他:愿不愿意当红军?
他说:“红军是干什么?”
先生说:“当红军有饭吃,还有一杆枪,为穷人打天下。”
后来郑加平才知道,这位先生是红军派来“扩红”的,并希望他回去发动群众来当红军。郑加平一宣传,有许多人都愿意随他来当红军,并说:“只要你去,我们就跟着你去。”于是,他与大家约好一个时间,在村口集合。结果,来了400多人,郑加平就带着大家来到了县里,参加了红31军。
一个团组织股长看见来了这么多人,就问:“你们是参加红军的吗?”
400人一起回答说:“对头!”
他又问:“你们这么多人里头谁负责?”
半晌没人应答,股长意识到可能是没听懂,就问:“谁叫你们过来的?”好几个人指着郑加平说:“是他。”于是,团组织股长说:“你们暂时先编成新兵连,由郑加平担任代理连长。”
后来,红军的“扩红”任务结束后,新兵连全部重新改编,大家都被分到了各个连队,担任了一个月连长的郑加平被编在274团当战士。
第一次负伤
郑加平第一次负伤是中杂坎战斗。红军为了摆脱敌人的追兵,与国民党正规军和民团交手,打着打着,发现子弹没有了,在危急时刻,红军战士只能与敌人拼刺刀。郑加平看见一个敌人一刀砍在一名战士的臀部上,就冲上去用刺刀刺敌人,这时,他后面突然窜出一个敌人,举着长1米多宽2厘米厚的马刀,向郑加平的脑袋砍下来。郑加平当时就听到耳边一阵风,本能地一偏头,顺势将敌兵捅翻在地。
这时,连长在山坡上喊:“郑加平,你负伤了。”
但是他根本不知道,还大声回答:“没有。”
连长喊:“在你右肩上。”
他用枪托将敌兵捅到山坡下的海子里,扭头一看,才发现右肩上的血往上喷,这时才觉得手无力,枪也掉在地上。
直到战斗结束,郑加平才在卫生员的帮助下包扎了伤口,又开始上路了。
爬雪山过草地
1935年10月底,右肩带着重伤的郑加平,跟着红军来到了终年积雪、空气稀薄、人迹罕至的夹金山下。
雪山脚下,朔风呼啸,雪花满天。郑加平和战士们身着单衣、脚穿草鞋,要翻山,困难特大。拂晓,红军战士喝下烈酒、姜汤、辣椒汤,沿着崎岖狭窄的泥路,穿过刺骨的晨雾,向山顶爬去。
一路上,为了照顾负伤的郑加平,同志们找来了两匹马,郑加平和另外一位伤员杨坚才各骑一匹,杨坚才个子高大,连续的行军打仗,马非常疲劳,没走多久就死了。郑加平就把自己的马让给杨坚才骑。部队已连续几天没有吃东西了,杨坚才骑的马死后被宰杀吃了,暂时缓解了饥饿。
越往前走,路越来越艰难。走在前面的战士用镐撬开一条雪路,雪厚厚的深至膝盖,战士们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地跟着走。郑加平个子小,把脚踩进前面战士的脚印时就深到膝盖,无法走路。战士们只好一个在前面拖、一个在后面推他,艰难地挪步。草鞋渐渐裹满了冰雪,脚冰得失去了知觉。山上狂风四起,雪花随风扑面而来,像刀割一样拍打着战士们单衣遮盖的身体。有些战士草鞋穿烂了,只好光着脚爬过雪山,许多人得了雪盲症,只好让人拉着下山。郑加平说:“红军就靠顽强的意志爬雪山。伤员就更艰难了,经常是一个卫生棉球擦3个伤员的伤口,药只有碘酒和纱布。”
翻越雪山之后,部队考虑到郑加平伤势严重,准备让他留在当地养伤。教导员拿了5块银元给他,说:“拿着做盘缠,好好养伤,养好伤以后,或者回家去过日子,或者再来找部队。”
郑加平一听,急了,坚决地说:“我不走,叫我以后再来找部队,我上哪去找你们啊?我死也要跟着部队走,革命胜利才能回家。”
进入草地,一望无际看不到边,什么吃的都没有。郑加平先是吃草根树皮,后来,多年的老牛皮裤带也拿来煮了吃掉。行程未及一半,一些部队即告断炊。那时流行的一句话是“吃一顿管三天”。草地荒无人烟,哪来补给?草地中有许多浑浊之水,因陈年衰草腐蚀其中,不能饮用,行军时不慎跌跤,干粮掉进毒水中,亦不能食用。有的战士不堪忍受饥渴之苦,喝了有毒的水,吃了有毒的野菜,因而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当郑加平和战友们终于走出了草地时,他获得了最高荣誉,在红旗下照相,这是对他带伤坚持爬雪山过草地的顽强精神的鼓励。黄正成教导员对郑加平说:“你可要记住,这是最高荣誉。”
事隔54年后,郑加平与黄教导员在成都铁路干休所相逢时,他还离黄教导员有3米远,就说:“报告教导员,还记得我吗?”黄教导员迟疑片刻后马上说:“你就是一走出草地,在红旗下照相的那个小鬼呀……”
掩护大部队撤退
抗日战争时期,在武乡伏击战中,日军调动周围5个县的兵力前来增援,战斗打得激烈而艰苦。这时,陈赓旅长要求大部队从阵地上撤下来,给身为连长的郑加平一个任务:掩护大部队撤退。
陈旅长说:我给你一个连的兵力来完成任务。
郑加平想到部队兵力有限,应该用在刀刃上,便坚决地说:“报告旅长,我只要一个排就够了。”
陈旅长问:“能完成任务吗?”
郑加平说:“保证完成任务,只要我在,阵地就在!”于是,他带领全排战士开始了紧张的战前准备。其他连队的弹药都集中在他们排的战士手里。
他们埋伏在战壕里,待鬼子靠近后,机枪怒吼,手榴弹飞蝗般掷向敌群。战斗愈打愈烈,全排战士坚持了3个小时。敌人不断增加兵力。
这时,大部队已安全转移,他们面对着从四面包围来的敌人和头上扔炸弹的飞机,背靠万丈深渊,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
这时,他想起了朱德总司令的话:作为指挥员,任何时候都要学会保存实力。
在危急时刻,郑加平立即决定:留5名战士和他一起掩护战友,其他同志从悬崖上跳下去。大部分战士都跳下去后,他和5名战士也跳下了悬崖。
郑加平醒来时,发现自己还活着,只是牙齿脱了出来,左手不能动弹。郑加平一生共负伤30多次。摘自《红色中国系列图书·红色人物》
相关链接
《烽火路上的成长》
1933年,郑加平参加红军,1935年随部队一起参加了大丫口、百丈关战役,肩负刀伤翻越夹金山,走过茫茫大草原,一同投入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火中……
1993年,教师冯桦因一篇“双拥”的报告文学,而调入政府部门工作,后在宣传部门工作时,认识了郑加平……
70年后,九旬高龄的郑加平回到雅安省亲,热衷于本土红色文化研究的冯桦陪同老红军一起走向他当年浴血战斗的地方。于是,一个关于郑加平“烽火路上的成长”的创作思路开始孕育……
2011年12月,长篇小说《烽火路上的成长》付梓。
责任编辑:郭涵
来源:生态雅安 日期: 2021-05-19 10:47:33
编辑:郭涵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