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29 10:28:44 来源:雅安日报
硗碛藏族乡“上九节“吸引游客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忆昔,1921年嘉兴南湖上,一艘“红船”扬帆起锚。中共一大的胜利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3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在长征中途经雅安宝兴,在这里翻越长征中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信念坚定,团结友爱,挑战极限,不胜不休”的夹金山精神于此铭刻,成为指引一代代宝兴人奋斗不止、勇攀高峰的强大精神力量。 抚今,山还是那座山,但山下的红色之城宝兴,发生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绿色高质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较“十二五”末增长1.4倍,年均增长7.3%;产业结构更趋优化,三次产业占比由2015年的17.5∶43.8∶38.7,调整为2020年的20.6∶36.6∶42.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2019年分别实现增长6.3和9%。 迈步新征程,迎接新挑战。沿着红军长征在宝兴留下的足迹,走进一个个红军战斗地见证今日之巨变、感受发展之活力。
羊肚菌产业蓬勃发展的大溪乡曹家村
宝兴县大溪乡曹家村 红色历史:1935年6月7日至8日,红军从天全向宝兴进发,其中一部经天全仁义十八道水至宝兴县大溪乡曹家村。6月12日,负责断后的红军部队(中央红军红9军团)在大溪乡与敌方发生战斗,史称朱砂溪阻击战。至今,曹家村仍留存红军经过的小道、战斗过的战壕,并曾出土炮弹残片等。 今日曹家:“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重建中,曹家村以“山水田园、生态曹家”为思路,采用传统川西民居纯木结构风格,打造独具特色的曹家村新村聚居点,并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进一步明确将生态绿与民生富相融合的发展模式。 2020年底,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万元,森林覆盖率达92%,并成功被评为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基层治理示范村。 2017年起,结合宝兴县委“林海菌乡”产业规划,发展以羊肚菌为主的食用菌种植。羊肚菌种植面积目前已达200余亩,并有效带动当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2018年实现务工收入近80万元;立足村民个体可持续增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目前已有黄柏、厚朴为主的林地约1.48万亩。按当前市场价格计算,亩产值约1.3万元。 2018年起,结合村集体经济薄弱问题,大胆探索发展新路,用不到3年时间,实现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并成为该县村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 主要路径有3条:争取中央、省级专项资金,搭建标准化食用菌大棚近70亩,目前已出租近60亩,可实现年收入约7万元;以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为主体,自留10亩发展村集体实体产业,试种羊肚菌已在今年获益约2万元,后续所种辣椒预计可收入约4万元;成功引进县外康养企业入驻,租用部分农户闲置房屋试点发展康养旅游。 其中,康养旅游项目投运后,预计可实现农户增收30余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 户籍人口仅998人的曹家村,今年再次取得新发展成效,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灵关新城
宝兴县灵关镇 红色历史:1935年6月,红军长征强渡大渡河后,党中央决定派陈云到上海领导党的地下斗争,同时设法与共产国际取得联系。陈云几经周折后前往成都,最终从重庆出川至上海。目前,位于灵关镇的陈云出川史实陈列馆,已成为四川长征干部学院雅安夹金山分院教学点,以及开展党性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今日灵关:作为世界三大白色大理石原产地之一,宝兴汉白玉品种多、数量大,资源储量达30亿立方米,可开采量达17亿立方米。因储量丰富、洁白无瑕、质地细腻、抗折性强、出材率高等特点,享有“天下第一白”的美誉。 位于宝兴县南大门的灵关镇,是该县以汉白玉为主要工业产业的加工地。截至2020年底,该镇汉白玉产业已占全县工业产值的70%,地区生产总值占到全县的39.8%。 绿色工业。汉白玉特色产业园区获批为省级工业园区,入驻企业174家,规上企业达38家,上市公司1家,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1.03亿元,直接吸纳劳动力1万余人,解决2万余人就业问题。形成完整的汉白玉产业链,实现矿山开采标准化、园区生产系列化、资源利用循环化、市场拓展国际化。 现代农业。围绕“全域有机化”目标,建成灵关镇食用菌产业基地;茶叶投产面积达2.18万亩,认证有机茶园3000亩;大力推动有机茶叶品牌化,形成有机绿茶、红茶、老川茶为特色的茶产品产业链;发展三木药材5300亩、草本药材3000亩、重楼等名贵中药材323.3亩,建成大渔村重楼种植基地、大沟村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基地和蔬菜加工厂。 特色文旅。围绕创建天府旅游名县的目标,加快推进灵关石城国家4A级旅游景区提升改造,依托陈云出川史实陈列馆、陈云长征旧居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新场村被中组部命名为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2020年,共计接待游客5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8亿元,带动发展农家乐9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1500个,带动周边农民人均增收1600元。
五龙乡枇杷获丰收
宝兴县五龙乡 红色历史:五龙乡位于宝兴县西河片区,80多年前红军长征途经宝兴时,曾在当地龙包(小地名)处与敌人发生过战斗。解放前,该乡道路基本不通,产业、民生凋敝,人民生活极端困苦。 今日五龙:六月,五龙乡枇杷收获的季节。“我家种了30亩枇杷,每年仅卖枇杷就能收入近12万元。”将一筐枇杷搬上货车,抹去额头的汗水,五龙乡东风村八组村民王春兰,满面笑容,“相当于过去没种枇杷时,2至3年的总收入。” 通过发展枇杷等水果产业,越来越多村民实现脱贫增收奔康。至2020年底,全乡共有47户脱贫户通过发展枇杷种植,实现年户均增收8000元。 近年来,五龙乡紧扣宝兴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按照“突出重点、打造亮点、串点连线、形成片区”要求,着力打造和发展壮大“一主三辅”特色产业。 截至目前,“一主”(高山晚季枇杷)种植面积已达7000余亩;“三辅”(藤椒、中药材、山药),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100余亩、2100余亩、山药2000余亩。其间,从2017年至2020年,该乡连续4年举办枇杷采摘活动,仅游客体验式采摘一项为群众增加收益超过500万元。2018年,该乡还采用“乡企”共建模式,通过建立绿色枇杷生产园区、有机枇杷转换基地,为枇杷产业可持续发展铺就新路。 统计数据显示,“十三五”末,五龙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十二五”末的10095元,提高至14658.5元;全乡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7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比“十二五”末增长8%;实现一般性财政预算收入1470.81万元,比“十二五”末增长14%。 进入“十四五”,五龙乡再踏新征程——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奋力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力争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一般性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全乡地区生产年均增长10%以上。
硗碛藏族乡新场镇
宝兴县硗碛藏族乡 红色历史:1935年6月,中央红军途经宝兴,并在硗碛藏族乡成功翻越长征途中的第一座大雪山。今日,硗碛藏族乡仍留存保护完好的毛泽东朱德长征旧居、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地、红军井、红军栈道等红军长征遗址,并成为弘扬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场所。 今日硗碛:作为宝兴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平均海拔2500多米,幅员面积约948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约31%,也是该县位置最偏远的乡镇。同时,这里又是距省会成都最近的藏族乡,拥有独具特色神秘色彩的嘉绒藏族文化。 “这个是藏式火锅‘炊壶’,这个是香猪腿、腊肉、炸猪皮、酥油茶……”六月,硗碛藏族乡夹金山村村民王福彬,向入住游客介绍美食。“前些年投资藏家乐的30万元成本已收回,还在2018年发展藏香猪养殖,目前存栏藏香猪500余头。”王福彬每年收入已达100余万元。 该乡目前已有各类个体经营户400余家(藏家乐300余家),从业人员90%以上为本地村民。 近年来,硗碛藏族乡坚持“多彩硗碛、美丽藏乡”定位,抢抓“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发展机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有机农业。 收获的殊荣“连珠成串”:硗碛藏族乡被命名为国家(省)级卫生乡镇、省级生态乡;咎落村被命名为省级生态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硗碛藏寨·神木垒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神木垒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同时,硗碛藏族乡探索“农旅结合促扶贫开发”的农旅融合创新,通过招商引资促动、旅游资源带动,打造提升达瓦更扎景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村嘎日村脱贫;有力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嘎日村、咎落村2020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均已超过30万元。 宝宣供图 本报记者 孙振宇
审稿:程普 白雨锶
责任编辑:郭涵
来源:雅安日报 日期: 2021-07-29 10:28:44
编辑:郭涵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