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27 10:31:04 来源:雅安日报
坐落在汉源湖畔的汉源县城。碧水映新城
忆往昔峥嵘岁月
探寻百年汉源之红色底蕴
一寸山河一寸血。在汉源这片红色热土上,当年红军“三战”汉源(佯攻富林、激战飞越岭、鏖战清溪城),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红军精神至今仍在此发扬光大。
“攻打富林的架势做得很逼真,甚至连红军战士也认为要从此处攻打富林……”在汉源县大树镇麦坪村的红军广场上,一段红色故事就此娓娓道来。
一旁,硕大的红色号角雕塑十分醒目,在阳光照耀下发出耀眼的光芒,仿佛把人们带回到1935年红军长征时“佯攻富林”的场景。
1935年5月,中央红军为在安顺场顺利渡过大渡河,在大树堡(现大树镇)设计佯攻富林镇,通过分散敌人注意力,将敌人的主力吸引到富林、九襄、清溪一线,从而顺利渡过大渡河。
如今,不管是汉源湖畔的富林镇,还是大树镇,皆成为风景区。汉源湖紧紧将它们联系在一起。这段在当地家喻户晓的“佯攻富林,掩护主力强渡大渡河”的传奇故事,也成了大树堡的一大红色文化传承。
飞越岭上的红军花
汉源湖畔的红军广场,传颂着红军故事
镜头转向汉源县宜东镇三交坪境内,每年4月底,在海拔2800多米的飞越岭上,漫山遍野殷红色花朵染红了连绵起伏的山坡,当地人称此花为“红军花”。
“花儿如此鲜艳,是因为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当年红军曾在此激战,攻占了飞越岭。”汉源县委党校教师、当地文史研究爱好者郭朝林谈起那段峥嵘岁月,1935年5月31日,红四团奉命攻打飞越岭垭口,在泸定县与汉源县交界的飞越岭,与敌军发生一次激烈战斗,出奇制胜,攻占飞越岭,跳出敌人包围圈。红军一路乘胜追击,占领宜东、富庄,打开了通往荥经、芦山、宝兴的通道。
同年6月1日,一部分红军翻越塔子山,进攻猛虎岗,直逼汉源县清溪镇,敌我双方在黑崖关发生激战。6月2日,红军进占泥头佐署(今宜东)。次日,成立泥头苏维埃委员会。
激战飞越岭的故事在当地代代流传,而飞越岭东面的宜东镇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地群众不断开辟出一条条通往致富的道路。如今,从宜东到清溪,漫山遍野的鲜美水果惹人爱。
再看红军“鏖战清溪城”。1935年11月,红四方面军三十二军在凰仪堡(今属荥经)编组人民游击队作向导,翻越大相岭。驻草鞋坪的敌二十四军的一个排哨闻风逃遁。红军直下盘脚,在羊圈门、水坪子与守军数次夜战,进逼五里坡(今清溪北门外街上)。12月13日,红军以一部牵制县城,一部绕道富庄。不久,红军又以一部从麻雀坪分两路经汉源场及丰厚堰坪而下,至唐家坝会合。
此次,红军在汉源共21天,胜利完成了牵制敌军的任务,于1935年12月14日撤离清溪城,向荥经小河子方向而去。红军撤走后,二十四军守城部队紧闭城门达一月之久,连清溪三六九赶集,都不准进城摆摊,只在东门河坝头设市。
昔日战地烽烟去,至今唯有感党恩。红星照耀下的汉源,用实际行动传承着这段红色精神。
在红军精神不曾离开过的这片沃土上,涌现了战天斗地也要开山引水、开田改土、投石截流的“大树铁姑娘”;涌现了为了一个承诺,一家三代86年守十二座红军墓的感人故事……
红色火种播撒在这里,红军的精神也在此薪火相传。
近年来,汉源积极发挥红色阵地优势,开展红色教育,设立了宜东苏维埃政权纪念馆,对飞越岭战斗遗址、大相岭草鞋坪战斗遗址等县域内14处红色革命遗迹进行扩面增容和复旧。同时,通过寻访亲历者和见证者,及时收集红色标语、红色故事、革命实物等,进一步丰富县域内红色教育基地内涵,提升教育功能。
在全国各地大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背景下,汉源县借助声、光、电等科技手段,打造了《红军佯攻富林》《激战飞越岭》《鏖战清溪城》三段红色微党课,增加党史学习代入感,形成一批汉源精品红色教育课程。
今天,汉源人正踏着红军的足迹,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汉源黄果柑
汉源甜樱桃
汉源白凤桃
汉源糖心红富士
汉源花椒
看今朝奋进实干
探访百年汉源之绿色产业
红军走过的地方,留下了红色的足迹,记录着时代的巨变。如今,看汉源,碧水映新城,花果满山乡。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汉源县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大渡河畔、大相岭下,描绘出一幅幅山河秀美、民富人安的美好画卷。
乡村振兴——
且看“汉源经验”
今年5月23日,2021年山区县乡村振兴峰会在汉源县举行。这是汉源第三次举办此类峰会,其中透露着汉源县在乡村振兴上的作为和自信。汉源县在走特色之路的同时,不断丰富乡村振兴的“汉源实践”,积极探索可复制、可转化、可持续的“汉源经验”。
汉源县县域面积大,人口分散,地形以山地为主,西北高东南低,从海拔550米的河谷地带到海拔4021米的高山山区,海拔高差3000多米。如何布局农业产业?眺望黎州大地,答案了然于心。
眼下,泥巴山南麓的万亩甜樱桃已进入采摘期,登台唱响的“甜樱桃经济”再一次鼓起村民腰包。全县5.4万亩甜樱桃,年产2.5万吨,总产值达4.8亿元;正在汲取阳光雨露茁壮生长的汉源花椒已散发出阵阵椒香,待到9月,黎州大地20.4万亩花椒将吸引广大客商前来,让人摘到手“麻”、香到酥骨;位于河谷地带宜东镇等地,果农正在精心照看着苹果园,静待丰收季节,这7万亩的“果经济”将带来丰收的喜悦……
瞄准区域海拔梯度差异,汉源县积极引导扶持小农户因地制宜选准特色产业,逐步形成近80万亩“532”十大特色产业基地。让汉源一年四季都有果吃。
回望来路,虽道路艰险,但成果喜人。这不禁让人深思,是什么为汉源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奠定良好基础?是汉源立足于“早”,大力实施的“三大会战”筑牢了基石。
汉源县深知产业发展才是兴农的根本,为了实现“农业兴县”,累计投入资金近30亿元,实施农村公路、农田水利、农业产业“三大会战”,着力扫清产业发展外围制约,解决了农业发展的基础性条件。
既然有了产业打头阵,是否就此止步?汉源县回答掷地有声:积极推动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引导农业产业向现代农业发展。
“在特色产业的催生下,吸引大量青年回乡,创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成为当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汉源县委书记郑朝彬介绍,通过强化利益联结、着力精准提升等助力小农户高效率经营,并用数字物联、数字电商、数字金融推动合作社高水平提质等形式,实现山区县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全县共培育发展龙头企业21家,农民合作社1134家,家庭农场2564个。
产业把农民牢牢吸附在土地上的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又推动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稳、越走越好。
桃花盛开引客来
漫山遍野的甜樱桃,成为汉源又一靓丽景色
绿色为底——
且看工业成效
在夏日明媚的阳光中,走进汉源,绿色高质量发展和探索实践的成果跃然眼前,这是汉源工业发展给出的成绩单。
阔步于汉源县花椒产地,不仅有琳琅满目的成品花椒、花椒复合调味料、花椒文创产品,新研发的花椒啤酒、花椒精油、花椒面膜等延伸产品也被摆放其中。不禁让人惊奇,小小花椒树也能衍生出这么多宝贝。
近年来,汉源县立足资源优势,在做优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方面下足功夫。以花椒为例,汉源县昊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四川大学农产品加工研究院技术合作,研究出汉源花椒精酿啤酒。
目前,位于甘溪坝工业园区的汉源花椒精酿啤酒项目,厂房、仓库、生产线设备等已安装建设完毕,项目正在进行最后的准备环节。“项目将于7月1日正式投产,第一期的目标是1000吨。”据公司负责人何宗昊介绍,未来,公司将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继续对花椒精深加工系列产品进行研发。
以花椒精深加工为例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是汉源县“4+1”(“4”指巩固清洁能源产业、做强绿色载能产业、做优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提升新型建材产业,“1”指突破发展绿色化工产业)产业体系的其中一部分。
近年来,汉源县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构建“4+1”工业产业体系,加快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力争建设成渝地区绿色载能示范基地。
一直以来,有色金属加工、化工产业等产生的废物废渣让环境保护如临大敌。但在汉源县,废物废渣的绿色循环利用却成为当地工业发展的一大特色亮点。
如今,行走于四川汉源工业园区,看到的是青山环绕、绿水潺潺的厂区外部和产业循环、加速生产的厂区内部。
在园区内的四川四环锌锗科技有限公司汉源基地生产车间内,锌精矿经过沸腾焙烧、硫酸浸出等生产工艺,凝固成锌锭。仓库外,每天上百吨锌锭运往全国各地。
“工厂以硫化锌精矿作为原料生产加工,整个生产系统材料全部循环利用。”提到绿色制造,该企业负责人自豪满满。
“回收锌铅加工企业废渣,经加工变成产品后,交付锌铅加工企业再生产再利用,不仅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还能将烟气余热有效转化为生产用电能!”将绿色高载能发展思路贯穿始终的,还有四川正祥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如今,一条完整的绿色载能产业链在四川汉源工业园区高效运作。
工业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十三五”时期,汉源县始终坚持聚焦园区引资和集聚绿色高载能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理念,持续抓好园区要素供给,着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推动工业经济上档升级。万里、甘溪坝两个园区串成线,以“工业挑大梁”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今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坚定工业经济挑大梁,推动绿色载能产业方面,汉源有信心,也有决心。
时间回到今年3月,在该县两会上,汉源早已明确今后工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加快构建“4+1”工业产业体系,建成绿色循环化资源利用园区,实现清洁能源产值达40亿元,载能产业产值达180亿元,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值达30亿元,新型建材产值达20亿元,绿色化工产值达3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
索道打破了古路村的封闭,也让这里成为旅游景点
康养宜居——
且看阳光汉源
俊秀山河、湖光潋滟、迷人花海、满山鲜果……孟夏,黎州大地宜居宜游。
“面朝大湖、四季花开。来汉源,以湖为邻、与阳光作伴,开启康养宜居生活。”犹记得2020年10月,在成都举行的汉源县宜居康养城市推介会上,汉源县委书记郑朝彬向全国各地的游客发出邀请,诚邀大家前来汉源体验诗意生活。
汉源湖成为红嘴鸥的栖息地
眺望九襄
花海果香国家4A级景区内的梨乡别院帐篷酒店
汉源是离成都最近的阳光康养城市,是成都连接攀西地区的战略枢纽。亚热带季风的吹拂,造就了汉源冬暖夏凉的怡人气候。平坦狭长的地理特征,奠定了汉源丰富的康养资源。
在这里,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3.8%,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达到8000个,是理想的疗养胜地、名副其实的天然大空调、自然大氧吧;在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22℃,无霜期在8个月以上,阳光充沛,有“天府阳光第一城”的美誉;在这里,能够坐看汉源湖“高峡出平湖”的美丽景象,感受最诗意的湖居生活。汉源湖面积84平方公里,是西南最大的人工湖,汉源湖湖区群山环抱,是一处宜于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的生态宝地;在这里,每年3至4月,樱桃花、梨花、桃花、苹果花次第开放,梨花节、桃花节让人流连忘返……
过去的一年,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文旅资源,汉源县在全域推进康养旅游方面,不仅构建了“康养+医养+旅游”发展模式,康养新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还完成了高端康养医养城改造的招商落地,医养康护综合服务全面提升。同时,成攀线上首家田园轻奢度假酒店梨乡山居、最具风格魅力的三强民宿村打卡上线,康养胜地发展动能不断积蓄。
接下来,汉源县将以建设“阳光康养城、宜居新汉源”的总目标,不断擦亮阳光康养特色名片,打好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组合拳,着力建设成渝地区阳光康养旅游宜居地。
踏征程再谱新篇
展望百年汉源之多彩未来
看今日汉源,一片生机盎然。日新月异、碧水新城是人们对汉源新县城的印象。
汉源的建置沿革可追溯至2000余年前的西汉时期。时至今日,汉源已经发展为雅安南部产业兴旺、人民安居乐业的宜居县城。期间,汉源县新县城的建设是一个绕不开的重要节点。
20世纪80年代,汉源县城由于缺乏布局上的明确功能分区,凌乱的建筑物影响了城市面貌。
直到2001年4月28日,汉源县规划和建设事业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地勘工程队的第一声炮响,2003年11月11日,汉源人民期盼已久的新县城建设工程拉开帷幕。
2005年8月26日,新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当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之际,却因“5·12”汶川特大地震被迫暂停。重建之际,汉源人民迎来了湖北省的援建。2008年5月23日,党中央决定,湖北省对口支援汉源县。同年6月,湖北省援建办进驻汉源。同年11月,大会战打响,所有施工点挑灯夜战,汉源成为一个“不夜城”。
新县城西区建设完毕,4万名建设者又投入到困难重重的新县城东区建设工程中。
2008年10月,老县城至萝卜岗公交车试运行;2009年8月,汉源县人民医院搬迁至新县城……一个个项目的交付使用,汉源新县城完成了破茧成蝶的华丽转变。
百年自强不息,百年创新发展。春华秋实,岁物丰成,历史的卷轴记录奋进的足迹。
从聚力攻坚,项目带动有势头更有突破,到融合突破,产业发展有支撑更有特色;从一体推进,城乡面貌有颜值更有气质,到和谐善治,社会治理有作为更有提升;从问需于民,民生改善有力度更有温度,到务实重干,政府建设有担当更有效能,汉源经济发展有速度更有质量……
汉源夜景
锌锭生产加工车间
回望过去一年的成绩,这是全县人民齐心协力,奋勇争先,共同谱写出的跨越发展新篇章。
再回头看,过去五年,每一组数字都凝聚着全县干部群众的辛勤汗水:地区生产总值提前一年跻身百亿俱乐部,年均增长7.5%,经济总量跃升全市第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6亿元,税占比保持在79%以上,百元GDP创造财政收入走在全市前列;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48亿元,较“十二五”增长150%;旅游综合收入超过50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3倍……全县经济发展迎来里程碑式的新跨越。
数据是最有力的佐证。
付出与努力艰苦卓绝,成绩与收获令人振奋,汉源交出了一份勠力同心、实干担当的历史答卷。这是属于你、属于我,属于33万汉源儿女的精彩答卷。
守正出新,积厚成势,牢记使命的扎实奋斗在回溯中更显不凡。
今年5月底,在成都举行的2021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活动中,汉源县在雅安投资推介会上签约11个项目,引资68.1亿元,签约项目涉及先进材料、文旅康养、能源化工等领域。
现场,汉源县与四川首席文旅、上海景域驴妈妈集团、东方希望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就商业综合体开发运营、文旅康养、生猪养殖、铝产业等意向投资项目进行深入洽谈,寻求更宽领域更可持续合作,共享地企高质量发展机遇。
从现场项目洽谈和已签约项目中,我们再次感受到汉源县委、县政府有力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引擎。
未来,需要我们去创造无限可能。而过去五年的磨砺,已经为奋斗下一个五年输入磅礴的动力。
站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起点上,汉源有方向、有目标、有规划。
“十四五”时期,汉源将以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牵引,按照“一个定位统领、五大路径支撑、七大抓手推动、五大建设保障”的“1575”总体发展思路,加快雅安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雅安市域南向开放合作首位区、成渝地区绿美生态经济先行区、成渝地区绿色载能示范基地、成渝地区阳光康养宜居地“三区两地”建设,奋力建成“阳光康养城、宜居新汉源”,着力打造实力更强、质量更高、特色更为鲜明的县域经济发展样板。
如何推动各项重大部署落地落实?
融入新格局、践行新理念、展现新作为、落实新举措——这便是汉源的答案。
——在融入新格局方面,汉源将加强开放大通道和开放合作平台建设,全力推进城乡循环、区域循环、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发展,积极融入全国全省全市新发展格局,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在践行新理念中,汉源将全面遵循县委“1575”总体发展思路,以“阳光康养城、宜居新汉源”为总体定位,“三区两地”为路径支撑,加快构建具有汉源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县域经济发展行稳致远、社会大局安定和谐,奋力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在展现新作为上,加快构建以绿色载能、特色果蔬为支柱,农产品加工、康养旅游为引擎,花椒产业为名片的“2+2+1”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三次产业结构向“一降二升三稳”的态势转变。并加快构建“4+1”工业产业体系、“3+4”现代服务业体系、“3+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在落实新举措中,汉源将全力推动基础设施补短板,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基本完成九襄旧城改造,环汉源湖、花海果乡两大百亿康养产业带如期呈现。
相信在下一个春天到来时,汉源湖畔将会格外耀眼夺目。
汉宣供图 本报记者 吴丹 郑雨莎
审稿:程普 白雨锶
责任编辑:郭涵
来源:雅安日报 日期: 2021-07-27 10:31:04
编辑:郭涵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