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22 16:01:37 来源:雅安日报
安顺新貌 周万龙 摄
在安顺场举行的四川省“重走长征路·奋进新征程”红色旅游年启动仪式主会场活动
红色记忆 劈波斩浪战旗高扬
红色革命的火种从未熄灭,正如红军精神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一般。
“通过强攻渡过大渡河的,除了红军,历史上再没有第二个!”望着湍急的大渡河,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副馆长宋福刚意味深长地说。
大渡河,作为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一个闪耀地标,留下了红军战士以血肉之躯谱写的壮丽史诗。
河边,一艘渡船模型静靠在岸边,仿佛诉说着红军当年的壮举。1935年5月,中央红军夜袭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使朱、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美梦,为北上抗日打开了一条胜利的通道,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光辉一页。
昔日烽烟已去,今日喜看笑颜。如今,以“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蜚声中外的安顺场,是全国唯一一个以悲衬喜的国家4A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是全国重点打造的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红星照耀过的石棉县安顺场,作为红色教育基地,其吸引力和影响力都在不断增强。今年4月9日,四川省“重走长征路·奋进新征程”红色旅游年启动仪式主会场活动在安顺场举行后,前来“打卡”的团体、个人络绎不绝,尤其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红色之旅占绝大多数,全国各地游客争相来到安顺场,开启一段信仰之旅。
同样,为追寻红色足迹,让党性教育“上战场”,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背景下,有着红色基因的石棉县也掀起了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该县多管齐下,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创新实践、亮点纷呈。
丰富多彩的党性教育活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石棉县打造“专题课堂”“线上课堂”“流动课堂”“本土课堂”“实践课堂”的“五个课堂”应运而生,在全县全面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该县充分发挥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以及川矿记忆陈列馆的优势,精心开发《红军长征在石棉》《红军强渡大渡河胜利与翼王强渡安顺场失败的对比与启示》等一批专题讲座,编辑《中央红军长征过石棉丛书》,主办红色经典音乐剧,打造党史学习教育品牌……
“红色故事就是最好、最生动的教材。”石棉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让“长征精神”薪火相传。
红军在安顺场停留的时间不长,但红军精神却世世代代在这里传承。
86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强渡大渡河,埋下光明的火种。
革命先烈鲜血浸润着这片热土,流淌在城市的血脉,融入到地域的文化,形成独特的红色基因,一代又一代石棉儿女在这里书写下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他们来自不同岗位,他们就是我们身边最好的传承红色精神的榜样。
“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做一个好人。”这是石棉县冰雪制冷工程部总经理夏斌多年来的追求。用真诚留人才,按时发放工资,不拖欠工人一分钱,是他一贯坚持的原则。经营企业十几年来,他用简朴务实的工作态度、诚实守信的工作作风,赢得了众多合作伙伴的信任和赞誉。企业多年来一直被授予“重合同守信用单位”称号。
“四川好人”解雪连,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救下年幼生命,成为当地人的榜样。
2020年1月12日,安顺场镇共和村3组村民罗某两岁的儿子不慎掉入路边粪坑。同村的解雪连闻讯赶往事发现场,第一时间拨打120,并不顾孩子满嘴粪水,立即采取吸液清污、人工呼吸、心肺复苏等措施进行施救。经过40分钟的努力,孩子恢复心跳和呼吸,为医院后续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小孩最终脱离生命危险。
同是“四川好人”的李光才,是安顺场镇小水村翻身沟地质灾害监测员。2018年7月27日凌晨5时,小水村翻身沟突发山洪泥石流灾害,危急时刻,68岁的李光才甩开膀子与时间赛跑,迅速报告灾情、果断转移群众,上演了一场老党员抗洪抢险勇当先的英雄赞歌。
王志伟是石棉县坪阳黄果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他带领当地群众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快车道”,打开了黄果柑产业的销售市场,让贫困户有了增收致富的产业和技术。
……
太多故事值得铭记,在这片沃土上,新时代的人们用实际行动传承着红军精神,抒写精彩壮丽的篇章,让红色基因在传承中焕发时代光芒。
川矿记忆文化公园风貌
川矿记忆文化公园再现四川石棉矿那段岁月
辉煌征程 大山深处机器轰鸣
石棉县于1952年建县,是全国唯一一个以矿命名的县。可以说,石棉县因矿而建,因矿而得名。如今,一块重约300公斤的石头被放置在中国地质博物馆,被称为“石棉王”。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耐高温、保温、绝缘的石棉矿成为国家工业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急需产品。20世纪中叶,地质学家在位于雅安南部的大渡河沿岸发现了石棉矿。于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前来开矿,开发石棉矿的号角响起。
据《石棉县志》记载,四川石棉矿1950年建矿,是全国八大石棉矿之一,鼎盛时期,向国外出口石棉占全国的87.45%。四川石棉矿六十余载岁月,为新中国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见证了新中国工业白手起家、艰难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伟大的工业文明史。
走进位于石棉县新棉街道广元堡社区的石棉川矿记忆文化公园和石棉县川矿记忆陈列馆,一件件老物件让人思绪万千——系铁丝的大头皮鞋、开采矿石的锄头和铁锹、具有年代感的瓷杯和瓷盆……众多体现川矿记忆的机器和物品,瞬间把人们带回那段实干拼搏的岁月,也再一次让人体悟川矿人“不怕牺牲、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奋力开拓”的精神。
本世纪初,红红火火六十载后,因高科技新材料替代产品的出现,作为老工业县的石棉再次觉醒,开始寻找新的工业经济道路。
如何寻求新路子?石棉有自己的答案和做法:以山育林,以林养水,以水发电,以电兴工,以工富农。这一方向的奠定,让石棉逐渐发展起了清洁能源和绿色矿业经济,走出一条高端集约的现代化工业路子。
四川石棉工业园区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石棉县链接高端,从全产业链入手,打造以清洁能源为基础、矿物功能材料为支撑、有色金属为先导、精细磷化工为引擎的“1+3”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石棉县的思路清晰可见。近年来,石棉县不断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矿物功能材料、有色金属、精细磷化工三大百亿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生态经济强县优势再次凸显。
“围绕三大百亿产业,加快推进三发2000万平方米人造岗石、久目100万吨碳酸钙粉体新材料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力争早日投产达效。全力推动蓝海3万吨黄磷技改扩能等项目开工建设。积极对接引进山西宇皓石头纸、10万吨氢氧化钾等项目,增加产业发展后劲。”在今年3月召开的石棉县两会上,县委副书记、县长张瑜锋再次清晰指明了石棉工业发展之路。
在位于四川石棉工业园区的石棉县四环锌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里,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生产线上,工人正紧张有序地作业,生产出的产品将第一时间发往全国各地。
“公司下属子公司投资建设的高含锗物料综合回收利用项目,是对锗的多种物料和其他有价金属进行综合回收利用,我们采用国内先进的湿法生产工艺流程,对废渣进行提取,生产过程中,不产生烟气和工业废水。”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变废为宝是该项目的最大特色,而该项目正体现出石棉绿色工业发展的理念。
工业是石棉经济发展的主动脉。昔日,石棉人用钢钎、铁锹,让一座因石棉矿而兴的工业城市拔地而起;今日,石棉人立足山、水、林等资源优势,再次奋勇前行,努力开拓,在大渡河畔再造一座工业新城!
如今,依托沿线近530万千瓦装机水电站,小水工业集中区和四川石棉工业园区两大工业集群分别屹立于石棉的西北和东南。
如今,不管是以非金属矿制品加工、先进材料为主导产业,着力打造中国(雅安)碳酸钙新材料产业基地“百亿碳酸钙新材料产业园”的小水工业集中区,还是集聚四环锌锗、蓝海黄磷精细化工、高锗再生资源等项目,形成以有色金属(稀贵金属加工)、精细磷化工、先进材料为主导产业的四川石棉工业园区,均清晰可见。这背后,所呈现的不仅是石棉县全力构建工业产业循环利用体系,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而迈出的坚定步伐,也体现出石棉县在围绕特色资源,加快构建“1+3”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中的信心和决心。
立足新起点,谋求新发展。迈入“十四五”的石棉,换挡不失势,量增质更优。新的动力在聚集,新的活力在迸发,这座因“石棉”而兴的工业新城,奋进的足音正在鸣奏。
环山鸡节
栗子坪彝族乡孟获彝寨
时代华章 携手共建幸福家园
征程 乘风破浪再出发
初夏的石棉县栗子坪彝族乡孟获村,收获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脱贫户谢子哈么对今后的日子更有信心。
今年,他的两个孩子参加完高考,以后的生活更加光明;再过一段时间,饲养的20多只羊又能进行繁育,发展壮大不是问题;每年靠着出租房屋和在孟获城景区务工,带来近7万元的收入,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不同以往的“守着大山找不到出路”,谢子哈么的生活因孟获村发展乡村旅游大变样。他和乡亲们告别贫困,走向小康。
9年前的孟获村,还是大山深处的贫困村,不仅交通落后,生活还很艰苦。2014年,孟获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6000元,是当时全县省定贫困村中,最贫困的中高山村。
改变得益于脱贫攻坚的实施。紧紧依托孟获城景区开发,通过投入资金建设孟获新村,孟获村以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为抓手,把加强乡村旅游扶贫培训作为工作重点,走农旅融合发展之路。寻求“治贫良药”,当地瞄准旅游精准扶贫,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2015年,全村22户贫困户顺利脱贫;2016年,实现村退出;201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0240元。
2014年,石棉县精准识别26个贫困村、2180户7466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拉开全县脱贫攻坚战的帷幕。以背水一战的姿态,石棉县用行动和实效书写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历史答卷:全县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要求,聚焦贫困村“一低五有”、贫困户“一超六有”标准,认真实施“54311”脱贫攻坚整体部署,打好“五大”战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截至目前,石棉县已实现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一方水土不再是养活一方人,而是一方人要用好一方水土。
昔日山村变新村,品尝着脱贫攻坚带来的甘甜,棉城大地一片欣欣向荣。于是,因残致贫的脱贫户王友国酿出“致富酒”过上新生活。如今,看好电商畅通的致富奔康之路,他正积极申请注册商标,靠着全县三级农村电商服务体系的建成,让“致富酒”飞出大山;于是,石棉县蟹螺藏族乡副乡长、大湾村第一书记吴娉捐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奖金3万元,用于该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如今,大渡河两岸早已瓜果满山坡。全县特色农业种植业面积达30万亩,产量超10万吨,产值约7.5亿元,形成了高山区核桃套种中药材、低山区种植枇杷、河谷地区种植黄果柑的立体农业产业格局。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起步之年,也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之年,石棉县紧跟时代步伐,挂牌成立了乡村振兴局,向着乡村振兴这块高地发起冲锋。
在已创建为全市乡村振兴先进县的基础上不断发力,今年,石棉县将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坚持试点引领带动,力争创建省级乡村振兴先进乡镇1个、示范村2个,市级先进乡镇2个、示范村5个。
安顺场镇松林藏寨
枇杷丰收
采摘黄果柑
奋进 砥砺奋进正当时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客观的见证者。
眼下,在大渡河畔,处处可见奋斗的身影,可闻奋进的足音,实干的热情和创新的活力,恰如夏日暖阳,照耀着这片红色热土——
石棉县大五星枇杷线上线下同步热销,销售势头良好,省内外到石棉县收购枇杷的客商络绎不绝,一幅乡村振兴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东顺废渣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进展顺利,四环锌锗10万吨硫酸镍项目前期工作顺利开展,聚星阻燃剂项目按期推进,三发人造岗石一期建成开始试生产……石棉“1+3”现代工业体系正不断发展壮大。
孟获城的神秘、王岗坪的雄伟、田湾河的秀美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全县文旅产业势头良好,正加速蓬勃发展。
大江奔涌向前,石棉奔腾向上。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十四五”开端,如何开好新局、起好步,以优异的成绩庆祝建党百年,面对大考,石棉县早已有了目标和思路:全力推进县委“1449”总体发展思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四大创建”为抓手,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持续推动县域经济健康稳步发展,并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城市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持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增进民生福祉,加大城乡基层治理,确保全县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建设生态经济强县。
2021年目标清晰已定,“十四五”目标同样令人瞩目和期待。
登高谋先行,矢志当示范。
历史的变革沿其历史轨迹,经济发展遵循经济规律。展望2035年,石棉提出在全省、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生态经济强县的总体目标,描绘了经济实力、生态环境、开放合作、社会治理、民生福祉等方面的远景目标。
号角声声催征人。带着“十三五”沉甸甸的收获,石棉将以更广的视野、更大的格局、更高的标准,谋划发展蓝图——
主动投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建设成渝地区生态资源保护利用先行区、成渝地区先进材料生产加工基地、大贡嘎温泉康养度假区、藏彝走廊区域中心为依托,加快建设生态经济强县。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着力构建“2+2”现代农业、“1+3”现代工业、“2+2”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围绕全产业链精耕细作,打造全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厚植绿色发展本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实施“绿美石棉”行动,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巩固推动城市空气、地表水环境质量走在全省、全市前列。
坚持以民为本,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提高社会治理效能,坚决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实施治理能力提升行动,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提高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能力,筑牢安全屏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历史的指针已经指向新的刻度。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是感慨、是欣慰,更是惊喜。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踏着新征程的激越鼓点,12万石棉儿女正以辛勤的劳作、昂扬的斗志、勃发的英姿,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挺进。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团结一心、砥砺奋进、开拓进取,“十四五”规划的美好蓝图定能变为现实。
石宣供图
本报记者 吴丹 郑雨莎
审稿:程普 白雨锶
责任编辑:郭涵
来源:雅安日报 日期: 2021-07-22 16:01:37
编辑:郭涵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