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22 15:32:33 来源:雅安日报
进入“十四五”,全国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站在新的起点,带着实现现行标准下全市9.4万名农村贫困人口脱贫、261个贫困村退出的硕果,迈步新征程的雅安,旗帜鲜明地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作为贯彻整个“十四五”时期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
走进乡间田园,一座座幸福村落、一张张幸福笑脸,连带着从个体到整体已取得的脱贫奔康成效,在有声或无言的诉说中,展现出我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实现更幸福美好生活的底气。
汉源县清溪镇同心村满山果园盛景
汉源县清溪镇同心村:
特色产业红满山 村民收入渠道宽
脱贫攻坚初精准识别后,汉源县清溪镇同心村的贫困发生率显示为19.5%,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唯有发展特色产业,才能稳定脱贫、致富奔康!”这成为这座小山村此后数年为之奋斗的方向。
以甜樱桃、清溪贡椒为重点增收产业,大力推广改良果树品种;撬动社会资金成立汉源县樱桃溪谷专业种植合作社,大力开展管理技术实用培训;建立健全大樱桃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大力支持专合组织、农技协会开展农产品认证……
一项项实在举措相继落地,同心村特色产业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至2020年底,该村已拥有甜樱桃、花椒、脆红李3400余亩(1700余亩已投产),年产值4000余万元;特色经果产业占该村经济收入比例更是达到95%、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3000余元。
借力重建财政资金,结合生态产业资源实施的幸福美丽新村打造,这里也同时实现了一产三产的农旅融合。至去年底,该村已有23家农家乐建成运营,年旅游接待收入超400万元。
名山区红星镇骑龙村绵延茶园
名山区红星镇骑龙村:
一片绿叶助脱贫 茶旅融合带奔康
名山区红星镇骑龙村在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中,由原贫困村金狮村、延源村和非贫困村骑龙村合并而来,金狮村在2018年退出、延源村在2017年退出。彼时,该村共有茶叶种植面积5500亩(村级建制改革后,现有茶园7710亩),茶叶收入约占村民户均收入约40%。
如何才能持续增收致富?对应的还有两大难题:“造血”功能差、集体资金基本无存留。
于是,骑龙村以茶园优势为依托,围绕“梨园茶乡”主题大力发掘茶叶文化、历史文化,致力打造川西一流的万亩生态观光茶园。
此外,有效激活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以用活中省财政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资金为契机,骑龙村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联社市场主体,成立乡村发展运营平台公司,盘活闲置村级资产资源,有效破解民宿建设遭遇可建设用地不足瓶颈,持续推动茶旅融合发展。
截至目前,已累计引进市外资金8000万元,建成小茶院、茶岸等精品民宿9家,在建2家,带动50余名剩余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同时,通过土地溢价和管理服务费收益等,该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在去年达到42万元。
天全县乐英乡爱国村扶贫干部正查看茶园套种油茶
天全县乐英乡爱国村:
茶叶铺就致富路 振兴发展谋新篇
天全县乐英乡爱国村海拔在630米至1800米间,年最高温度33℃、最低2℃,年降水量1500毫米至1700毫米,非常适宜茶叶种植。
但环境好并不代表产业旺。如何把发展潜力转为发展红利,摘掉穷帽同奔康?
与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农耕时代等茶企合作,打造自主茶叶品牌;坚持“以茶叶为主、套种经济作物、提升产业品质、拓宽产业链条”总体思路,在该村茶园间种油茶;将村核心茶园区域与县级产业环线建设结合,探索发展新路……爱国村多向持续发力。
而今硕果满筐。先后研发注册二郎山牌“爱国村”“爱国红”“爱国春”三款茶叶产品,与CCTV央视网商城签约;发展高山生态茶叶1600亩、间种油茶1000余亩;投资达600万元的爱国村茶叶加工厂建成投产,村集体经济农旅融合观光接待中心项目、100亩吉利集团油茶示范田种植培训项目顺利落地实施。
去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250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0700元。
俯览荥经县龙苍沟镇万年村
荥经县龙苍沟镇万年村:
绿水青山变金山 生态红利处处显
“今年民宿接待从本月初就开始,入住率已近30%!”6月10日,看着陶家坝社区休闲娱乐的游客,该村党支部书记杨晓林说。
借力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社区打造,荥经县龙苍沟镇万年村从2016年起就开始发展旅游接待业。如今,该村从事旅游接待的村民已从最初几户发展到目前的100余户。去年,虽受疫情影响导致增幅放缓,但也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0余万元,超过2019年50余万元。
但万年村人并未满足。也是从2016年起,该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启动“熊猫竹”规模化种植,种植面积已达3500余亩,其中今年初投产的500余亩,亩产值预计可达到6000元至7000元。
去年,万年村与全国人民同奔小康时交出的成绩单: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每月14000元。如今,这份成绩单正变得更有分量。
就在今年6月底,一支钻探队将在该村钻取温泉,待9月完工后可为正在建设中的温泉酒店所用。万年村已在荥经县和龙苍沟镇支持下,启动村集体经济实体产业——民宿温泉酒店的打造。
宝兴县蜂桶寨乡民治村为村民开展藤椒种植管理现场培训
宝兴县蜂桶寨乡民治村:
特色产业助振兴 幸福乡村共打造
宝兴县蜂桶寨乡民治村由蜂桶寨乡原建档立卡贫困村光明村与该乡新华村合并而成。原光明村早在2017年、2018年先后实现户脱贫村退出目标。统计数据显示,合并后的民治村,去年户均可支配收入已大幅增加至48000余元。
日渐富足的背后,是特色产业集约化发展提供的强有力支撑。
2018年,原光明村启动外郎坪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如今,林麝饲料林(桑叶林)、藤椒、绿化苗圃、金丝皇菊基地,总面积已达730亩。从传统农耕中解放出来的留守村民,以土地整体入股基地所在合作社,加上土地流转金、基地就近务工,去年已实现户均增收10000余元。
2020年,民治村围绕自身生态及区位优势另辟新路:引进龙头企业丰瑞公司、扶持成立友仁缘公司,建设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香菇)园区,更成功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截至目前,该园区已建成占地5000平方米的自动化香菇菌棒生产厂和40亩的养菌中心,并提供有效工作岗位30余个。
芦山县龙门镇隆兴村一隅
芦山县龙门镇隆兴村:
传统产业迎新生 整体推进共振兴
6月,芦山县龙门镇隆兴村,蔬菜种植基地、有机猕猴桃园、中药材种植园,满目皆绿,生机勃勃。
这仅是今日隆兴村产业兴旺的一面。截至目前,该村存栏生猪、肉牛已分别达13000头、2100头。靠着快速发展的养殖业,去年该村人均纯收入已达15600元。
去年,该村还干了另一件大事:引入圣美康源年出栏1000万只肉鸭养殖场项目,探索出“龙头企业带动+多村飞地抱团+群众广泛参与”发展模式。同时,通过在该镇现有4个村分别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整合项目资金,同步解决“缺主体”“缺资金”问题。
根据出资比例量化股权,隆兴村股权占比达39.5%。据介绍,按4个村整体年可得集体经济收入300—330万元计算,隆兴村仅此一项就可每年收入约118—130万元。
如今,包括该项目在内,隆兴村鼎力养猪场一期、钱记鸡业二期蛋鸡养殖、众城牛业肉牛养殖、秀美渔村一期养殖等项目,也正快速推进中,预计今年下半年可实现投产。
石棉县美罗镇坪阳村蓬勃发展的黄果柑致富产业
石棉县美罗镇坪阳村:
产业兴旺同致富 振兴发展底气足
“村组没有通公路,村里没有产业,村民没有干净水喝”,形象概括了石棉县美罗镇坪阳村脱贫前的面貌。
变化始于2013年。坪阳村村民在此后渐渐换了个“活法”:道路户户通、饮水有保障,黄果柑种植面积达4000余亩,仅去年就实现销售收入1500万元。
该村于2010年成立的坪阳黄果柑合作社,尤为值得一提。
该合作社成立至今,不仅探索形成了“多元合作、创新治理、赋能山区产业振兴”经验,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第二批全国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更实现了“黄果柑基地+仓配中心+市场服务”全链贯通,形成了以“全产业链服务主导、多元合作机制创新、带贫益贫长效发展”的“三位一体”合作社创新模式。
与此同时,坪阳村通过村集体“一统二联三变”模式,实现了民生效益、发展收益、集体获益“三赢”。
村民彭万学仍记得今年2月6日合作社连续第5年分红的热闹场景。“324户社员共分红43.2万元,最高的领到近20000元呢!”
雨城区草坝镇顶峰村六月雪梨可富民
雨城区草坝镇顶峰村:
产业发展路更宽 增收致富加速度
“三月开花、四月挂果、七月成熟,丰产期亩产能有1000公斤。”看着挂满枝头的六月雪梨,村民曹书明笑了起来。
这般幸福,在脱贫攻坚前的雨城区草坝镇顶峰村不曾出现过。因为那时,村民们所种的多为传统低附加值农作物,收入以务工为主。
脱贫攻坚初,地处“雅安藏茶”和“蒙顶山茶”核心产区接合部的顶峰村,明确实施了农业产业“221”发展工程。
至去年底,该目标已然实现。该村茶叶种植面积达3500余亩、六月雪梨达1000余亩,构成“两千产业”;按人均算,该村人均拥有2亩茶叶、1亩雪梨。
数据表明,至2020年,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全省农村居民平均收入水平。
如今,利用特色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探索乡村旅游正在这里如火如荼地推进。“我们将向着‘春赏梨花品毛峰,夏摘雪梨享垂钓,秋品巴马藏香猪,冬喝旺汤宿民居’的目标,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再拼搏、再奋进。”草坝镇相关负责人说。
本报记者 孙振宇
审稿:程普 白雨锶
责任编辑:郭涵
来源:雅安日报 日期: 2021-07-22 15:32:33
编辑:郭涵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