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22 15:12:05 来源:雅安日报
坐落于大渡河畔的海耳村
找准难点
多措并举助脱贫
眼下,拥有着1400亩枇杷种植面积的新民藏族彝族乡,早已是“金果”满山坡的景象。来往的客商正在此地抢时间、抢地点、抢果子,当地果农摸着鼓起的腰包喜笑颜开。作为其中一员,当地脱贫户王友国的喜悦则是双倍的,靠着种植业和养殖业带来的可观收入,他的幸福感不言而喻。
“如果不是党和政府的帮助,如果不是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我怎么可能走上脱贫致富路。”谈起今日的幸福生活,王友国心怀感恩。
2014年,王友国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一系列帮扶措施随之而来:驻村帮扶队员和当地乡党委政府为脱贫户量身定制脱贫方案,驻村农技员提供种植技术指导,驻村帮扶干部帮忙协调解决小额信贷……脱贫攻坚让因病致贫的王友国尝到了摆脱贫困的幸福,也走出了一条集“酿酒—养猪—种植”为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道路。不忘感恩的王友国还成了致富带头人,并荣获“2018年四川省脱贫攻坚奋进奖”。
如今,该乡许多村民也和王友国一样,其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与日俱增,全乡曾有贫困人口142户487人,也都于2018年顺利实现脱贫目标。
回顾以往,该乡在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以“绣花”功夫,坚定不移打赢脱贫攻坚硬仗。按照以党建引领脱贫、以脱贫带动发展、以发展夯实基础的思路,建强脱贫队伍;把扶贫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强化精神扶贫和智力扶贫;按照“强产业、促发展”思路,长短结合,大力提高群众致富增收能力;按照“激发内力、增强合力、先急后缓、不等不靠”的原则,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就业、教育、民政、医疗帮扶等惠民政策,社会事业得到全面保障。
再看脱贫村的变化。
2015年,该乡共投入资金235万元,在太坪村、农乡村、双坪村、团结村安装节水设施,累计灌溉2670亩,3500余人生产用水得到解决,为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016年4月,组织成立120人左右的双坪村脱贫服务队,到周边村落和邻近乡镇进行黄果柑采摘和修枝整形等劳务输出,以增加贫困户家庭收入;2016年底,多方筹措资金70余万元,建设完成双坪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和文化室,解决村民看病难问题……
多举措的发力,带来的变化自然显而易见。就拿双坪村来说,当地曾经的贫困发生率为14.1%,2015年全村仅有两条硬化路。“路不通,青壮年为了生活只能外出务工,留守的老人和小孩也无法继续发展产业,这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当地驻村农技员龙江说,随着节水灌溉工程、道路拓宽硬化的推进,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为全村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住上好房子、开上好车子、通了水泥路、有了稳定产业……如今,新民藏族彝族乡的群众已经挥别贫困,守着绿水青山也能实现增收致富。
黄果柑喜获丰收
以“红黑分”积分制促进基层治理
聚焦重点
基层治理显成效
初夏时节,眺望位于龙头石库区旁的海耳村,一排排滇西风格的民居倒映水面,河边杨柳随风起舞,一派生态宜居的乡村胜景。
“以前的海耳村虽然热闹,但村民房屋没有统一规划,居住条件也无法和现在比。”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车裕榔对此深有感触。在他印象里,以前的村落沿河分布,村民靠种植传统农作物为生,自2006年开始实施库区移民搬迁后,海耳村便旧貌换了新颜。
现在,村民们居住在统一规划的房屋,还大力发展起黄果柑种植。“每逢节假日,便有许多游客到这里来旅游,看准发展时机,我家便利用闲置房屋办起了小旅馆,每年还能带来2万元额外收入。”作为当地较早发展旅游的村民,车裕榔一家也早早就尝到了新村建设带来的甜头。
如今,为了实现社会和谐、民风淳朴、治理有效的目标,海耳村朝着乡村振兴不断迈进。该村率先在全县试点,创新探索了“红黑分”积分制,给村民建立“道德积分储蓄站”,通过“小积分”解决“大问题”,走出一条群众受益、简便实用、切实有效的基层治理新路子。
“‘红黑分’积分制推行后,大家积极支持和参与。因为群众的事情群众管,村民的积极性被极大提高,也热衷参与到集体事务管理中去,大家还从自身做起,认真规范起了自己的言行举止。”海耳村村民林仲惠,获得的积分位于“红榜”前列,并成为“红黑分”积分制基层治理示范户。林仲惠平常热衷参与志愿服务、农民运动会、卫生环境治理等事务,她用行动告诉村民,大家的共同参与才能让乡村更加和谐美丽。
“扮靓脱贫本底,擘画振兴坐标。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推进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断提升生态质量,增进民生福祉,真正将新民藏族彝族乡建设成‘花果精品走廊,湖光生态新民’。”新民藏族彝族乡党委书记金文博说。
本报记者 吴丹
审稿:程普 白雨锶
责任编辑:郭涵
来源:雅安日报 日期: 2021-07-22 15:12:05
编辑:郭涵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