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0-12-30 08:59:58 来源:雅安日报
回首2020年,我市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市为统领,补短强基、聚力赋能、示范引领,乡村振兴纵深推进,农业农村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厕所革命”快速推进,百姓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全市蔬菜产量82.9万吨、产量保持稳定,水果产量69.9万吨、同比增长10.6%;
雅茶、雅竹、雅果、雅药、雅鱼5大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发展壮大,生态茶产业、果蔬、果药三条乡村振兴产业带总长度达762公里,辐射带动全市建成503万亩特色产业基地;
全市建成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2个,其中,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对象3个。
实施“农业+”行动,全市累计建成农业公园8个,乡村旅游景点100余个,生态农庄(场)、星级农家乐(特色民宿)268个;
……
如今,在雅州大地上,一幅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崭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果农采摘甜樱桃
农博会上,商客品尝我市藏茶
村民采摘汉源苹果
促农业多贡献
现代农业体系提质增效
寒冬时节,在位于雨城区草坝镇的雨城区藏茶产业现代农业园区云台山茶叶基地内,监控摄像头、虫情测报灯、土壤墒情监测站等数字茶园的田间设施一应俱全。“空气温度6℃,空气湿度89.6%……”在基地入口处,一块液晶显示屏滚动播放着该基地的各项参数,而在雨城区数字茶园管理平台上,这些实时数据也在同步更新着。
在位于名山区茶叶现代农业园区的牛碾坪景区内,万亩观光茶园与远山相接,显得清新而静谧。“尽管是冬天,但这里依旧是一片绿色。”来自成都的游客梁雨晴说。
作为该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牛碾坪景区是集吃住行游购于一体的茶旅综合体,截至目前,年均接待游客50万人次左右,游客来自全国各地。
2020年,拥有茶叶连片核心基地、牛碾坪茶旅综合体、知名茶旅企业、茶叶加工龙头企业等的名山区茶叶现代农业园区,被评为我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成为全省唯一一家以茶叶为主业的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2020年3月,雨城区藏茶产业现代农业园区也进入了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名单。“该园区的未来目标是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雨城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抓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更是推进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市的重要抓手。
2020年,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农业“5+3”产业体系推进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强调要发挥园区示范引领作用,坚持将现代农业园区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产业脱贫的重要平台。
对此,我市农业农村部门着力打造以雅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核心、省星级园区为骨干、市级产业园区为基础,三条乡村振兴产业带全覆盖的现代农业园区阵列。
加快推进园区建设是我市聚焦农业多贡献,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应对挑战加快转型的举措之一。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我市立足资源优势,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加快恢复生猪生产,保障“菜篮子”供应充足,提升农业生产能力。
着力夯实基地基础,我市持续大力发展“五雅”特色优势产业,生态茶产业、果蔬、果药三条乡村振兴产业带总长度达762公里,辐射带动全市建成503万亩特色产业基地。汉源县获批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名山区被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石棉县美罗镇成功入选2020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
持续擦亮农业品牌。“天润雅安”市级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初具影响力;“蒙顶山茶”品牌价值达37.14亿元,排名全国第七、四川第一;“雅安藏茶”品牌价值达19.90亿元。农业领域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总数达390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一。汉源县花椒、石棉县枇杷、雨城区藏茶、天全县竹笋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品。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新培育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全市累计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0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4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建成蒙顶山茶(黑竹)加工园区等一批农产品集中加工区,汉源甘溪坝农产品加工园区获评全省第二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
为脱贫户开展果树管护培训
茶叶修剪示范
补齐发展短板
持续提升农村环境
“两不愁”即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这些都是实现脱贫攻坚总体目标的核心指标。
按中央、省委统一部署,我市自今年3月迎来了脱贫攻坚的关键一仗——以严实精神开展脱贫攻坚全覆盖挂牌督战。
挂牌督战不留死角,确保脱贫攻坚成色足质量高。我市形成多层次的督战体系,市级领导督战,市级行业部门分类挂牌督战,市级业务指导组巡回督战,确保“督”出压力,“督”出实效,“战”出水平,“战”出佳绩。
此后经过全面排查,发现的979户“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2447户一般性问题、1525户帮扶工作问题,现已实现销号清零。
深知推进产业扶贫,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举,协同推进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
近日,位于大渡河畔的石棉县美罗镇,挂满枝头的黄果柑,静待来年再次鼓起果农腰包;名山区中峰镇海棠村,牛碾坪万亩观光茶园吸引着一批批游客到来;汉源县宜东镇的高山上,汉源糖心苹果树正在休养生息……
按照把扶贫产业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品牌产业”、把扶贫队伍打造成为基层治理的“主干力量”、把脱贫典型打造成为乡村发展的“示范典型”、把贫困村打造成为绿色生态的“精品景区”思路,我市积极探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着力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市9个脱贫村成功创建省级、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如今,走进我市的各个村落,不仅是产业发展欣欣向荣,人居环境也显著提升,农村已成为宜居宜业的好地方。
为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积极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在全市持续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高岗村模式”,全市86个乡镇、554个行政村已实现“高岗村模式”全覆盖,全市90%以上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名山区被住建部评为“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梯次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全市50%以上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市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4.7%,高出省下目标9.7个百分点;全面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推动在行政村普遍设立了“村庄清洁义务劳动日”,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自己动手建设清洁美丽家园;创新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3.5%,粪肥资源化利用率达79%。
加上我市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步伐加快,一幅人和村庄美、路通产业兴的美好画卷正在缓缓铺开。
增添发展动力
推动数字农业不断进步
现代农业的特点之一,就是将信息化技术服务用于农业生产全过程和农村管理中。为推动产业发展“数字化”,我市积极探索实践智能灌溉、饲料精准投喂等智能设施技术,推动农业提质增效。
手机变成了新农具,直播变成了新农活,数据变成了新农资。在汉源花椒数字产业园,汉源花椒搭上阿里云的“云翅膀”,实现了更大转变;从茶叶生长、采摘到加工、销售进行全方位监测和服务,在雨城区藏茶产业现代农业园云台山茶叶基地,实现了用科技为茶产业发展赋能,为茶叶提质增效添动力……
借助科技力量,我市已建成了雨城区云台山数字茶园、汉源县阿牛科技甜樱桃数字果园、芦山县驰阳集团数字化养猪场等数字农业基地,雨城区成功进入省级数字农业试点项目的4个试点区域之一。
用好科技优势,我市顺应疫情催生线下经济、加速线上转移趋势,大力发展“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电子商务新业态。今年1至10月,我市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2.8亿元,同比增长38.3%。汉源县获批全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
数字农业农村,在我市真正为农业产业赋能升级。为推动乡村管理“数字化”,我市着力推进智能化、数字化生产经营管理应用示范,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广乡村治理和服务数字化等,积极创建数字农业农村示范市。同时,成功争取省财政支持实施“雅安市全域数字农业项目”,这是全省首个市级层面的数字农业试点示范项目。芦山县获评2020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
如今,看好农村发展潜力,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愿意回到家乡,把根扎在家乡。
为了推动人才不断“上山下乡”。我市多举措促进1222名农民工实现创业,为445名返乡农民工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550万元,评选市级返乡下乡创业明星200名、明星企业(项目)30家。
为了让资金加速进入乡村。全市银行业机构涉农贷款479.76亿元、同比增长6.59%。通过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风险补偿金“搭桥”,引导金融机构发放涉农贷款7.4亿元、同比增长8.3%。组建雅安市农业和水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推动国有经济支持乡村振兴。
为了使农业科技积极下乡。我市积极实施《川产道地药材川牛膝规范化种植与精深加工技术集成》等一批农业科研项目,建立13个农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新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1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8个,新培育科技示范户370户,示范户人均增收800余元。
谋划开放合作
促农业农村均衡发展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绘就了乡村振兴新蓝图。我市抢抓这一重大发展机遇,主动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农业农村协同发展。
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2020年以来,依托特色农业优势,我市在规划、产业、机制、外贸、会展等方面,加快现代农业产业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以产业融入为例,我市确定在雨城、名山、汉源和石棉等4个县(区)共建果蔬保供基地41.8万亩,其中:蔬菜基地19.8万亩,水果基地22万亩;确定雅安天兆畜牧科技有限公司等45家规模养殖场作为成都合作保供养殖基地,引入新希望、正邦集团等大型养殖企业新发展13家规模养殖场,力争把我市打造为成渝双城经济圈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
“上午在雅安采摘的新鲜果蔬,下午就能到成都市民的餐桌。我市将主动融入成都市‘菜篮子’工程建设,对接成都地区的全产业链‘菜篮子’标准体系,把雅安建成成都地区的水果、蔬菜供应基地。”围绕把雅安建设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品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目标,我市加强与成渝地区中心城市对接,10月16日,我市与成都市签署了《关于加快成都都市圈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保供合作协议》,双方在茶叶、果蔬、生猪等产业上加强生产合作、会展合作、贸易合作等,共同开创两市农业合作发展新局面。
同时,我市还与重庆市江津区达成合作共识,依托中国西部(重庆)东盟农副产品冷链分拨中心等农产品物流枢纽,建立两地大型农副产品、果品、中药材等冷链产品批发市场点对点合作机制,积极参与江津冷链班列的运输合作。加强雅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与江津国家现代农业园区的对接交流,共同探索国家级农业高科技园区建设模式和经验。
此外,我市积极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新格局。“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开拓雅安农产品市场,组织16家企业加入四川农产品出口联盟,利用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优势和中欧班列便利,实现雅安农产品抱团出口,雅安茶叶、鱼子酱等特色农产品出口30余个国家和地区,雅安产鲟鱼子酱占世界总产量的8%,‘蒙顶山茶’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据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全市累计组织600余家次企业参加“农博会”“茶博会”等各类展销活动。
2020年,我市奋力谱写了“三农”工作新篇章,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得以强势推进。
成绩之下也有短板。我市农业现代化进程不够均衡,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有待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等。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打基础的关键一年。带着这些“短板”问题,新的一年,我市将继续对标省委对雅安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市”和“成渝地区大数据产业基地”“成都都市圈重要功能协作基地”目标定位,坚持“高质量发展”“绿色(有机)”发展方向,精准施策、真抓实干,加快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市,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本报记者 郑雨莎 吴丹 受访单位供图
审稿:程普 白雨锶
责任编辑:任思瑗
来源:雅安日报 日期: 2020-12-30 08:59:58
编辑:任思瑗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