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9-23 08:37:06 雅安日报
一滴水珠,可以折射温暖的阳光;一个好人,可以点亮文明的微光。
好人好事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最直接的体现。
生活在雅州大地,我们身边不断涌现着各种好人好事,在全社会范围内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
一个人的点滴善举,可以感染带动身边人。一群人的热心举动,可以温暖一座城。
敬业奉献类
传承优良家风 弘扬传统文化
人物名片:吴洪武,84岁,出生于1939年,雅安市名山区车岭镇几安村人。
吴洪武的长辈吴之英,系清末民初四川爱国学者、维新志士、书法家、教育家,所题“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立于成都人民公园内,名播遐迩。
吴洪武秉承优良家风,扎根生活沃土,坚持文艺服务群众,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先后被评为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先进个人,四川省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先进个人,四川省“最美老人”等。
笔耕不坠 传播书法艺术
吴洪武出生在书香门第,教书20年后,曾在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县志办工作。
受长辈吴之英影响,吴洪武自幼酷爱书法,遍临历代名家碑帖,深学苦研,终成名家。他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坚持文艺服务群众,每年带头组织书法同仁送文化进农村、进学校、进军营、进社区,数十年从未间断。他一直坚持举办书法培训班,教学生“认认真真写中国字,堂堂正正做中国人”,共培训2000余名学生,每节课只收取纸、墨、笔等费用5元,学生家长一致评价:吴老师授课时间长、效果好、收费低。
“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重建,吴洪武义务为茅河镇、红星镇、百丈镇、马岭镇的新村题字。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他带头创作并组织为革命老区捐赠书画作品183件(幅),积极组织征集百余件书画作品展出。
在雅安,常能看到吴洪武为学校、景区、酒店,甚至百姓新居题写的牌匾、楹联。吴洪武希望能创作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精品艺术佳作,传递正能量和真善美,激励更多有梦想的人不忘初心,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吴洪武致力于传播书法艺术,在市级以上刊物、杂志发表作品1600余首(篇)。他主编出版了《蒙山韵》《蒙山罡斗耀中华》《翰墨丹青歌盛世》《吴之英联语及书法赏析》等书法艺术书籍28本,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四川省第十五次党史学科优秀成果三等奖、雅安市“金熊猫文学奖”等。2015年8月,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中国文化学会、世界汉诗协会、联合国中华传统文化交流大会组委会给吴洪武发来证书:“鉴于您近年来在中华传统文化领域默默坚守,辛勤耕耘,取得了卓越成就,经评委全体专家学者投票评选,评选您为中国传统文化杰出传承人”。
保护传承 引领文明新风
“应多部门邀请,我正在写吴氏家规方面的书籍……”近日,见到吴洪武时,他正在自己的“筑梦空间”工作室校对《吴之英家风故事》一书。面对记者的到访,吴洪武放下手中的笔,讲述起吴氏家风家规的故事,让吴氏的好家规广为流传。
作为吴之英的曾孙,吴洪武传承“忠孝传家、自贵自强”家风,努力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当地传统文化资源。他把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吴之英故居“寿栎庐”,作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尽全力打造。
在修缮吴之英故居期间,他多方奔走呼吁,多方筹措资金,向上级争取140万元,自己投入4万元对故居进行维修,将收集的吴之英遗物一一展出。他向海内外发邀请函,先后收到北京、上海、重庆、江苏等地,以及美国、韩国的书画家、诗人、联友等佳作500余件,镌刻石碑180余通,为丰富吴之英碑林提供了有力保障。经过不懈努力,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的吴之英纪念堂、碑林建成,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在当地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2022年12月,四川省妇联、四川省教育厅授予吴之英故居“四川省家风家教创新实践基地”。在这里,先后开展了“缅怀先贤 奋发进取”“感谢党恩 报效国家”等活动,以良好家风家教带动提升社会文明风尚。
助弱帮困 彰显大爱情怀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吴洪武始终心系人民,把助弱帮困作为自己的事,尽心尽力献出自己的爱心。
他组织名山区台胞台属联谊会为中峰镇下坝村困难群众高朝文捐款1万多元,用于完善住房功能性建设。他得知万古镇的一名困难学生,父亲去世,上学有困难,就带领台联会前去看望,并带头捐款,当场筹集了2000元。
他与四川省吴文化研究会一道,看望车岭镇几安村、中峰镇四包村的困难群众10户,捐资2000元,为车岭镇几安村捐资6万元修路。
疫情期间,吴洪武号召雅安市名山区老年诗书画影研究会和老年摄影协会的同仁,先后组织制作4期“翰墨丹青抗击疫情”网络展,156人次参加,共展出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摄影等作品400余幅。他带头捐款捐物,武汉慈善总会发来荣誉证书称:“吴洪武同志在2020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志愿服务中,积极捐款捐物,体现了文明市民应有的高尚品质。”
他关爱弱势群体,捐赠书法作品给中国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书画研究院,用于关爱失能老人,弘扬敬老爱老事业。他所率领的雅安市名山区诗书画影研究会获评“四川省敬老文明号”。他还多方呼吁,为蒙阳镇15名脑瘫儿童募集资金,募捐善款8万余元。
好人寄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把吴之英故居建得更好,让吴之英家风故事引领社会文明风尚。
道德点评:八旬老人孜孜以求,全心全意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尽己所能奉献群众、服务社会,彰显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大爱情怀。
见义勇为类
不惧危险灭火 传递正能量
人物名片:鲁绒近波,男,藏族,出生于1998年3月,中共党员,名山区总工会社会化工会工作者。
鲁绒近波出生于凉山州木里县一个偏远的农村家庭,父母主要以务农谋生,妹妹因家庭贫困放弃了学业。艰苦的生活条件,让他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艰苦朴素、迎难而上的生活作风,铸就了他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性格。
就是这样的性格,让他面对熊熊大火时无所畏惧,用生命诠释了见义勇为的精神。
临危不惧 奉献践初心
2022年3月29日中午,鲁绒近波像往常一样在学校对面的万州烤鱼店做兼职。突然,厨房的油锅起火,火势逐渐蔓延至天然气管道,情况十分危急。
在听到厨房发出爆炸声时,顾不及是否会再次发生爆炸,他冲进厨房,迅速关掉了天然气阀门,他的左臂也因此被严重烧伤。
而当他准备冲出门口时,听到二楼传来呼救声,他忍着左臂的剧痛,再次冲进浓烟中,协助7人脱离危险。事后,他的英勇事迹得到了广泛称赞,被雅安市雨城区政府授予“见义勇为公民”称号。
同学、老师、家人、记者纷纷询问他当时不害怕吗?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内心深深地被那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所触动。
在平时的学习中,他发现,愿意奉献一切为人民的党员,都在以不同方式践行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使命。同时身边无数的例子,也深深滋养着他的初心。
实践练本领 服务求卓越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对鲁绒近波来说,是他的行为准则。
鲁绒近波积极把握每一次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前行。他曾参加2021年雅安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阅卷、2022年第六届四川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2022年暑假四川省第十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集训等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等志愿者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服务社会。
通过努力,鲁绒近波在相关项目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获得2022年第六届四川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二等奖、四川省第十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两个一等奖。
今年9月1日,他应聘到名山区总工会工作,担任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在新的岗位上,他依然保持良好作风,认真完成各项工作,处理好各种突发事件,与同事相处融洽,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可。
鲁绒近波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舍己救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大学生乐于助人、英勇救人的高尚情操,弘扬和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明校园、文明城市的生动注脚,彰显了新时代大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时代精神。
好人寄语:救人灭火是出于我的本能,也是党员身份的职责所在,关键时刻要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要豁得出来。
道德点评:作为一名普通大学生,鲁绒近波奋不顾身,挺身而出,在危难时不顾危险相助,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正气歌。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体现了舍己救人、勇于奉献的高尚情操。他的行为,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我们相信,鲁绒近波这个“发光体”无论现在或将来必将照亮更多人的心灵。
孝老爱亲类
26年不离不弃 照顾瘫痪丈夫
人物名片:何秀英,女,汉族,出生于1956年2月11日,雅安市雨城区草坝镇范山村人。
清晨,当晨曦的光束照进房间,何秀英便开始了忙碌的一天。买菜、做饭、陪丈夫锻炼、为丈夫按摩四肢……天降横祸,丈夫高位截瘫,并没有让这对恩爱夫妻劳燕分飞,反而让他们更加坚定了对彼此的心,在这艰苦的岁月中他们依然幸福地相爱着。
无怨无悔为家付出
何秀英和丈夫范明华刚认识的时候,丈夫就告诉她,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有9个兄弟姐妹,能居住的房屋很小。看到一贫如洗的家,何秀英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想到丈夫人品好,她心又软了,觉得穷点不怕啥,日子是人过的,将来一定能把日子过好。
就这样,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慢慢拥有了自己的房子,并且拥有了可爱的儿子,和公公婆婆相处融洽,日子过得比蜜还甜。他们开始憧憬在城里买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孩子也能去城里上学。
可还没等到这些愿望实现,他们的日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7年,范明华在外出务工时,不幸发生意外,摔伤第12至13节腰椎骨。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不得不放弃治疗,最终高位截瘫。当时,他们的儿子刚初中毕业。
丈夫截瘫在床,儿子还未成年,想起今后的日子,何秀英悲痛欲绝。
不幸的发生只是闷头一棍,日后的生活才是真正的考验。丈夫离不开专人照料,孩子离不开父母抚养,何秀英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照顾丈夫,然而照顾一个瘫痪的大人比照顾一个孩子要难太多。
为了生活,何秀英没有丢弃一分田地,耕种七八亩田地。未成年的儿子也来帮手……由于当年不通路,从下种、管理到收割,生产资料等全靠肩挑背磨。
为防止肌肉萎缩,还要帮助丈夫按摩,大小便排不出来时,还要想办法为其通便…无论是整田插秧,还是上山挖地种玉米,何秀英每天要回家几次,为其翻身、换尿布等。
坚强扛起家庭重担
范明华身体局部组织因长期受压,在持续缺血、缺氧等多种不利因素下长了褥疮。为防止褥疮引发肌肉溃烂,何秀英请教了许多医生,用了不少民间土方,依然无济于事,旧褥疮好了,新褥疮又长出来了,始终没完全好过。
俗话说,久病成医。在悉心照料截瘫丈夫26年的岁月中,何秀英自学了护理知识,摸索出大小便难解时,如何帮其排便;如何减少褥疮蔓延、溃烂等方法,有效减轻褥疮带给丈夫的痛苦。
看着妻子一刻也不停歇,想到自己本是家中的顶梁柱,如今却不能动弹,范明华非常难过。
何秀英始终坚持着,曾多次对丈夫说:“有你在,就有一个完整的家,孩子就有父亲,我就有丈夫!你走了,这个家就散了,我们什么都没了!”26年来,何秀英始终陪伴在丈夫范明华身旁。
范明华的背上安置了10个钢针,导致身体一动弹就疼痛难忍,并且僵硬。为了减轻妻子肩上的重担,10多年前,他开始锻炼,用手支撑,强忍疼痛,一点点挪动身体……在一天天、一次次的坚持中,范明华慢慢能自主翻身,还能用手支撑自己坐起来,用手按摩双下肢。
正当阴霾被驱散,迎来好生活时,悲剧再次降临——两年前,他们的儿子不慎发生意外,撒手人寰。
当时他们的孩子刚将老屋进行翻修,还没有来得及享受。如今,两年过去,他们已经走出悲伤,坚强地生活着。
劳累、忧虑、责任……一系列的压力加速了何秀英的苍老,转眼间,她已经从如花似玉的姑娘,成为了头发渐白的老人。
26年如一日,精心呵护,何秀英硬是用两只娇弱的手撑起了一个摇摇欲坠的家。
何秀英曾经能歌善舞,以前在家庭生活的重压下放弃了爱好。而今,虽然要照顾丈夫,不能参加当地的文艺舞蹈队,但她一有空,就用手机播放音乐,在房间跳给丈夫看,“用优美的舞蹈,跳出生活的精彩,驱散一切烦恼与不快,为晚年生活增添幸福滋味。”
好人寄语:任凭风吹雨打,我一定不离不弃、执手相伴瘫痪丈夫,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道德点评:一直到现在,他们共同度过26年磨难。这26年,是为爱坚守、永不言弃的26年,也是漫长而艰辛,充满奇迹和幸福的26年。26年点点滴滴的付出,串缀成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诠释着爱的真谛,谱写出了一曲动人的大爱之歌。
雅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郑瑶
审稿:程普 白雨锶
责任编辑:郭涵
来源:雅安日报 日期: 2023-09-23 08:37:06
编辑:郭涵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