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8-09 16:56:07 北纬网
本网讯 背背篓,捡废品,弯腰扛背。废品越堆越高,堆出老人的梦。
94岁的李开仁生于上世纪30年代,年轻时投身解放战争,1954年退役回乡。
老人几十年来省吃俭用,先后捐资修建石板路、便民桥,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同时,将积攒的12万余元全部捐出,修建红军纪念亭。
初心始终如一
日前,来到名山区蒙顶山镇水碾村的李开仁家中,不大的房屋中,陈旧的床与桌椅,简单的陈设。不远处堆满了捡拾和收购来的废旧纸板。
四十年来,李开仁积攒下来的收入约有12万元。对于一个克勤克俭的老人来说已是巨款。
“吃水不忘挖井人,捡菌子不忘树桩恩。”这是李开仁的座右铭,也是他行动的原动力。
从1992年起,李开仁开始动员村民修建石板路,用自己的积蓄和劳动带动整个村庄的进步。
虽然只是一条不起眼的小路,但对于当地村民来说,这是通向更好生活的起点。
石板路修好后,他又投资兴建便民桥,方便了孩子上学、村民出行。
这些事情,深深地扎根在村民的心中,成为李开仁“退伍不褪色”的见证。
守护红色记忆
2013年的一个秋日,蒙顶山镇关工委发出在红军当年战斗过的罗家山大堰口修建红军纪念亭的倡议。
当时已经年近八旬的李开仁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表示要将自己所有的积蓄全部捐出。
李开仁的想法得到家人的支持,但还是有很多人持怀疑态度。大家都觉得一个务农的退伍老兵,没什么收入,干不成这件事。
2014年开始,李开仁把修建一座红军纪念亭提上日程,“无论如何都要把这个事情做好。”李开仁话里话外都充满坚定。
在多年的修建过程中,李开仁既出钱又出力,不仅捐出了多年的积蓄12万元,还自费为工人做饭。
经过四年的努力,一座庄严肃穆的红军纪念亭在罗家山大堰口拔地而起。
亭子成为了名山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每年都有许多学生和游客来此参观缅怀先烈。
李开仁坦言,他所做的一切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回报,而是出于自己对党和人民的感恩之情,对那段历史的敬仰和铭记。
实习生 李佳蔚 记者 郑瑶
审稿:程普 白雨锶
责任编辑:郭涵
来源:北纬网 日期: 2024-08-09 16:56:07
编辑:郭涵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