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0-10-21 09:28:07 来源:雅安日报
汉源县永利彝族乡古路村是我市唯一不通公路的行政村,位于大渡河大峡谷的绝壁之上,被称为“天梯上的彝寨”,是全市脱贫攻坚工作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近年来,国网四川雅安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雅电集团)结合电力行业特点,下足“绣花”功夫,不断创新扶贫举措,探索出“电网+产业+文化”结合的精准扶贫之路,帮助贫困村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路。
还有150米,变压器即将运抵村庄旁 汤小强 摄
电网“绣花”——
攻坚克难升级电网
“天梯彝寨”吃上“旅游饭”
古路村地势险要,村民出行通道是从石壁上凿出的一条宽1.5米、长约3公里、垂直高差近1000米的“Z”字形骡马道。
2010年,通过雅电集团实施无电地区改造,古路村全面实现户户通电,彻底摆脱无电的历史,告别煤油灯时代。
2017年,雅电集团将古路村纳入中心村农网改造升级项目,让当地彝族群众用上动力电,在脱贫攻坚道路上,古路村迈出了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关键一步。
当时,由于不通公路,农网改造所需的超过10吨重的施工物资基本靠人背马驮,通过狭窄陡峭的骡马道运输到半山腰,而工程的核心设备——1台重达950公斤的200千伏安变压器运输过程,更是难中之难。变压器庞大的体积和吨位,靠人背马驮根本无法完成。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贫困村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的巨大难度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特别节目“还看今朝”和“新闻联播”的关注,央视派出报道组,对该工程进行现场直播,也让古路村成为全国贫困山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的一个典型。
在央视直播镜头中,雅电集团施工人员迎难而上,经过详细查勘,顺应地形特点,创造性地采用“雪橇移动”的特殊运送方式,将钢钎焊接在变压器底部,8名电力工人历时6天,在骡马道上打了300多个牵引桩,经历43道拐,用坏一台绞磨机,历尽艰辛才把变压器运抵1.5公里的半山腰,破解了阻碍当地村民脱贫发展的用电难题。
该项目的实施,让电力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引擎。告别低电压,用上动力电后的古路村,建起观光索道,开始发展旅游产业。村里11户农户办起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古路村3组申绍华开办的接待站2019年销售旅游产品和接待收入共20万元左右,带动4户周边群众办民宿接待,每户年增加旅游收入近1.2万元。旅游的发展还带动了古路村核桃、板栗、生态猪、生态鸡等种养产业发展。节假日,古路村旅游人数最多时,每天达800余人次,年旅游人数由2016年的3760人增至2019年的11850人次。
在我市,古路村仅是雅电集团精准实施电力助推扶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雅电集团还通过持续建立“一村一档、一所一策”工作机制,全面改善全市261个贫困村、2.9万户贫困户供电质量,共计投入5.86亿元用于全市贫困村电网改造。
根据省扶贫开发局四川省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统计数据,我市261个贫困村涉电指标全部合格,户均配变容量2.3千伏安以上,高于国标2.0千伏安,为贫困村脱贫奠定了坚强的电力基石。
作为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央企,雅电集团并不局限于贫困村、贫困户的电力帮扶,而是全面着眼于全市电力要素保障大局,一方面加大主网投资,自2015年以来,雅安电网累计投资51.27亿元,全市形成以500千伏电网为支撑,220千伏电网为骨干,110千伏及以下电网为基础的供电网络,与省级电网的交换能力增至260万千瓦,水电外送电量每年增至470亿千瓦时,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另一方面,雅电集团充分结合雅安作为全国十大水电基地的资源禀赋,促成全省水电消纳示范区试点政策在雅安率先落地,通过实施水电消纳、业扩新政,30%临时电费补贴、95折电费优惠等一系列措施,为企业和群众累计节约用电成本2.9亿元,助推雅安水电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促进了全市就业脱贫。
2019年,在国家电网的帮扶下,石棉县某贫困村香菇喜获丰收 汤小强 摄
产业“绣花”——
精准施策助农增收
联系村按期实现“摘帽”
2018年底,古路村人均年收入达9360元,摘下了贫困村的“帽子”。雅电集团注重深化扶贫成果运用,公司及所属县级供电公司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共联系帮扶村19个。在扎实开展贫困村电网建设的基础上,雅电集团通过党建帮扶、生态扶贫等措施,为贫困村“扶长远、谋长远”。一条条真金白银的帮扶措施,为帮扶村带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石棉县栗子坪乡元根村地处全国首个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栗子坪自然保护区。村民以前主要靠林木砍伐维持生计,自从响应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后,生产生活出现一定困难,生态环境保护与乡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矛盾。在了解相关情况后,雅电集团主动向上级汇报,积极争取扶贫捐赠资金118万元,用于当地黄果柑、香菇等生态产业项目帮扶。香菇种植过程中,保鲜和烘干都需要稳定的电力,元根村之前依靠小水电供电,供电半径大、供电设施严重老化,无法满足要求,雅电集团践行社会责任,积极协调石棉县委、县政府,将该村收纳为国网供电区,元根村从此用上安全电、稳定电,村民在脱贫致富道路上走得愈发稳健。目前,该村香菇种植产业已取得预期显著收益。2019年,香菇种植户年均增收4500元至4800元。随着种植规模逐渐扩大,雅电集团积极组织开展“电力金熊猫·助力扶贫路”活动,联合四川大学师生开展暑期贫困村研学活动。10余名四川大学师生到元根村实地调研,为香菇产品包装、网络销售、产业规模扩大等提供智力支持,将扶贫产业进一步转化成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真金白银。
雅电集团在元根村实施生态扶贫引发各界广泛关注,新华社在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推出视频报道《我们的绿水青山》,浏览量超过152万,网友称赞国家电网及当地基层干部引导、带领贫困村既实现了脱贫致富,又守护了事关子孙后代和长远发展的绿水青山。
名山区中峰镇秦场村是公司联系的贫困村,雅电集团投资4万余元在村民活动中心建设了“川电留守学生之家”,联合社会力量与贫困村32名留守儿童形成结对帮扶模式。积极配合秦场村引进40多亩魔芋种植,提供资金支持,助力贫困户建成2000多只生态鸡养殖规模,支持帮扶发展6600亩、4万余株脆红李种植产业,并定期进行种植技术培训,在村基础设施方面,帮助秦场村完成3.8公里村民生产便道的硬化改造。经过综合帮扶,秦场村贫困户人均年收入已从2015年的2400元,提升到2019年的5000余元。
扶贫工作中,雅电集团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制定“党建+精准扶贫”工作指南,构建精准帮扶长效机制,推动党建工作与精准扶贫同向聚合、相融并进。公司党委所属8个党支部与帮扶村村委开展党支部结对共建,党组织、党员干部直接联系贫困户,形成“一对一”帮扶,扶贫连心卡贴到每个贫困户家门口,通过开展具有雅安电力特色的“金熊猫”志愿服务等形式,将扶贫措施送到贫困户家中,公司党政负责人及相关部门定期前往帮扶村实地了解情况,与村“两委”面对面沟通交流,通过捐款、慰问等形式,着力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生活困难,切实帮助其“脱贫后不返贫”。
经持续帮扶,雅电集团对口帮扶的所有贫困村已全部按期“摘帽”。在党中央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下,贫困村的群众将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本报记者 杨宇龙
审稿:程普 白雨锶
责任编辑:任思瑗
来源:雅安日报 日期: 2020-10-21 09:28:07
编辑:任思瑗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