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9-01-28 10:19:04 来源:雅安日报/北纬网
成雅铁路雅安站站前广场
宝兴县灵关镇一角
远眺雨城区大兴穆家安置房小区
设计融入熊猫元素的大兴二桥(效果图)
2018年新建成的女娲补天雕塑
2018年,我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6.55%,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新增1.6平方公里,6个县城建成区面积新增1.1平方公里……
这是一条全面跃升的曲线,数据可能生涩,但数据所勾勒的雅安城乡发展图景清晰可见。
这一年,《雅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修编工作有序推进,《雅安市城市总体风貌规划》等多部专规完成规划,城乡规划朝着科学化方向迈出一大步;
这一年,以“三桥四路一廊一站一中心”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力推进,城市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这一年,深入实施“百万安居工程”“百镇建设行动”等,不仅守护着百姓的安居梦,乡村环境治理还探索出“高岗村模式”……
过去的2018年,全市住建系统紧扣市委“1485”总体发展思路,实干创新、拼搏进取,以推进人的城镇化为主线,大力实施“东进融入”行动,推动中心城区东拓、城镇扩容提质、区域协调发展,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奏响助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时代强音。
关键词:城市建设
以文塑城,雅安元素融入基础设施
春节临近,成雅铁路雅安站站前广场上,返乡者的身影开始密集,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完善的通行配套能实现公交车、出租车之间无缝换乘体验外,养眼的绿化、憨态可掬的熊猫雕塑也是广场的一大亮点。
雅安站站前广场是市政基础项目,是2018年中心城区51亿元投资计划的组成部分之一。围绕基础设施项目打造城市景观,站前广场折射的是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思路和实践。
从雅州廊桥到女娲补天雕塑,再到大兴二桥开工,近几年,无论是完善还是新建的城市基础设施上,几乎都能找到雅安元素。
“即将启动的市政基础设施项目雅州大道(万达广场)人行天桥上,也将融入雅安元素。”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建科科长邓胜说。
2018年8月,市委四届四次全会通过的《中共雅安市委关于深入贯彻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加快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市的决定》,明确要建设川西区域性中心城市,并通过提升城市品质形象,打响“天府之肺、 生态雅安”城市名片。
“通过将文化融入城市的肌理,融入一个个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精心做好山水文章,提升城市品质形象。”邓胜表示,无论是交通还是其他市政基础设施项目,都将在安全实用的基础上,规划与雅安文化匹配、与城市定位匹配,呈现雅安文化经典的元素。
对此,规划和城建部门从整体的思路出发,合理地安排和布局,加快规划设计的与时俱进,从“见缝插绿”向“规划建绿”转变。
在城市生态建设中,我市将牢固树立以文塑城的观念,将大熊猫文化、三雅文化、茶文化、西康文化等文化元素融入生态城市建设中,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围绕提升城市绿地品质,我市将强化公园、绿地等项目建设,不断完善、提升中心城区骨干通道、重要节点、重要广场等重点城市景观。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并非要建多少耗资巨大的工程,而是结合城市实情和文化特征,让基础设施成体系发展。”邓胜说。
优化城市生态,让城市有“面子”也有“里子”
隆冬的雅安天气阴冷。市区雨城大道三段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施工现场,技术人员专注每一个数据,大型机械开足马力,运输车辆来回穿梭,并未受到天气影响。
“目前管廊主体结构已完成9成左右,预计今年4月30日前完工。”影响施工的迁改问题解决后,施工者们对如期完工更有底气。
而之所以称它为综合管廊,是因它能将电信、电力、燃气、供水等各种公用类管线有序集中在一个地下空间内,既解决城市“马路拉链”等难题,还能消除主要街道蜘蛛网式架空线。
按雨城大道三段综合管廊项目规划,该项目起于农科路,止于兴贸路,管廊双侧全长1690.194米,布置于道路东西两侧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下。
如果把管廊比作看不见的“城市里子”,那海绵城市建设无疑是看得见的“城市面子”。
以桃花岛公园为例,公园以宾格网石笼护岸,是该公园按“海绵城市”理念施工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近水缓坡区域通过底层网包裹石块,上层网包裹泥土方式,采用渗、滞、蓄、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循环,不仅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滞留、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功能,对公园内栽种的植物和水土,也都起到调节和稳固作用。
简单来说,这种形式就像海绵一样,吸收水分调节生态平衡,但又不会因汛期河水冲刷破坏公园建筑结构。
不仅是桃花岛公园,市卫计中心等项目的建设,也已开展了海绵城市试点,并采用一些透水的车行道、透水广场及雨水花园等措施。值得一提的是,对排水防涝和景观的要求,目前已纳入大兴滨江生态绿廊和中央生态廊道等项目具体规划实施中。
截至2018年底,累计建成海绵城市5.5平方公里,综合管廊约4.7公里。
关键词:百万安居工程
住房保障,让百姓住新房城市焕新颜
2018年12月29日,在市、区新就业无房单身职工公租房抽签分配中,90后的刘伟(化名)分到了公租房。
“住公租房生活压力要小很多。”刘伟算过一笔账,新就业职工公租房租金标准每月房租不到400元,仅此一项每年可省下近5000元。
去年6月入住大兴公租房小区的李梅(化名)感触也很深,“生活压力减小了,生活质量也提高了不少”,搬进公租房小区后,李梅添置了不少生活用品,屋里洋溢着幸福与温馨的气息。
不仅是刘伟、李梅,据统计,2018年,全市公租房分配有超过1100户住房困难家庭因此受益。尽管分配批次不同,但“住有所居”的梦想终因公租房政策而得以实现。
类似场景在雨城区大兴新区以另一种形式呈现。
小区门口有保安,上下楼有电梯,小区内有休闲配套设施……大兴穆家安置房小区,不少搬迁群众将在这里开启新生活。
“真好!活了大半辈子,没想到还有机会住进这样的好房子。城市发展势必要拆旧建新,需要相关部门不懈努力,也需要群众支持配合。”陈炳均(化名)作为大兴棚户区(城中村)的一名搬迁群众,他对未来雅安城市发展充满期待。
不久后,这个现代化小区将与大兴城市整体规划融为一体。
“安居是考评城市宜居指数的硬指标。”市房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无论是棚户区改造,还是公租房建设分配,都将对提升城市包容度及延伸城市宜居内涵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城市发展从规划到具体项目实施有了更多空间;另一方面,安居工程不仅解决了部分群众的住房问题,城市风貌也更统一。
2018年,全市完成城镇危旧房棚户区改造4510套,基本建成7381套,发放城镇住房保障家庭租赁补贴10户。
土坯房、危房改造,提升百姓安全感
混凝土院坝、蓝白相间墙面、水泥路便道直通家门口……这是天全县乐英乡乐英村4组脱贫户高仕文新家的环境。
“没建新房以前,雨稍大一点都怕漏雨。”现在的居住环境,要放在一年前是高仕文不敢想象的。
与部分因病致贫的家庭情况类似,由于没有能力自筹资金对房屋进行加固修缮或新建,高仕文家住房曾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农村危房改造政策推进实施让高仕文看到希望。
“自己筹了一部分钱,加上政府政策补贴,新房很快就建好了。”高仕文指的政策即《雅安市新村建设扶贫专项2018年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按照《方案》,对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D级危房的,补助标准按照2万元/户作为资金测算标准;建档立卡贫困户C级危房和其他3类对象则按照1.1万元/户作为资金测算标准。
为了让农村住房困难群众早日住上安全放心房,确保每一分都花在贫困户建房上,市、县(区)相关部门有着一套完整的实施方案:
由住建部门牵头实施农房建设,做好规划设计、技术指导、质量管理;国土资源部门做好农房选址、宅基地管理;财政、金融部门做好资金争取和金融政策支持;扶贫移民、农工委(办)、发改部门统筹整合有关政策,支持农房建设,配合做好监督检查。
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土坯房改造纳入目标考核,实行“月检查、月考核、月通报”制度,督促加快进度。同时,加强部门沟通和协调,及时制定对策措施,共同推进工作,并建立分户台账和信息平台,做到动态管理、信息共享,实现线上线下共同监督。
据统计,2018年,我市在争取上级补助资金559.9万元基础上,整合资金3402万元用于农村危房和土坯房改造。完成了278户贫困户危房改造、4188户土坯房改造。
关键词:乡村振兴
优化“造血”功能,“百镇建设行动”再提速
截至2018年底,“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数量从7个拓展至14个。在国家级和省级特色小镇名单中也有雅安身影,比如雨城区多营镇、上里镇,荥经县龙苍沟镇,宝兴县灵关镇为省级特色小城镇。其中,多营镇为国家级特色小城镇。
深化“百镇建设行动”,我市交出的成绩单令人振奋。
作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四梁八柱”之一的“百镇建设行动”,不仅给我市绿美城乡建设带来活力,也给城乡经济跨越发展带来活力。
“在‘小而美’、‘特而优’上下功夫,小镇也能迸发大能量。”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村镇科科长李力表示,打造特色小镇并非一味推倒重建,或大拆大建,而是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2018年4月,省住建厅开展四川省“百镇建设行动”扩面增量工作,新增300个试点镇。
对雅安来讲,这既是机遇也是考验。
按照“百镇建设行动”入选标准,镇区聚居人口规模在2万人左右,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资源优势、经济基础、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具有较好的建设用地、供水、能源等资源支撑条件和环境容量,具备一定的资金配套能力。
对照这份“资格表”,我市的重心仍在做好规划和落实发展上。
依托资源优势、区位特征,注重与地区环境和民族特色相结合,注重恢复重建和发展提升相结合。
小城镇如何增强“造血”功能,让群众致富奔康?
雅安的思路清晰:通过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和地方优势产业,支持生态文化旅游主题小镇和精品旅游新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度假、体验式旅游业态,我市已基本形成以产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发展、以小城镇建设带动产业发展的格局。
一组数据直观地反映出雅安“百镇建设行动”扩面的成效——
2018年,我市加快推进试点镇道路、给排水、绿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成投资约8.8亿元。促进农村人口向试点镇转移集聚,新增常住人口约0.4万人,并示范带动全市48个小城镇发展。
创新农村垃圾处理,“高岗村模式”全面推广
没有垃圾池,农村垃圾往哪里倒?
看似无解的问题,却在名山区解放乡高岗村轻松破解:玉米壳等垃圾装在一起,准备倒入化粪池回田,塑料包装的垃圾集中装在一个大麻袋里,由清运车拉走……
几年前的高岗村并非这样,跟大多数农村一样垃圾乱堆。高岗村村民还记得,以前由于垃圾量剧增,经常无法及时清运,大家对腐烂垃圾造成的二次污染怨气大,因倾倒垃圾产生的邻里纠纷多,大家甚至因此对基层组织工作产生不满。
如何改变?
从垃圾乱堆到探索出农村垃圾“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区处理”的“高岗村模式”,村民们坦言,主要是采用“接地气”的方法。
“接地气”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针对村民普遍反映的垃圾爆池、清运不及时等问题,高岗村连续召开多次村委会、党员会和村民代表会,收集村民意见,研究垃圾处理问题。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基础上,把所有垃圾池全部拆除,倒逼农村垃圾治理。
二是以户为单位,对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对剩菜剩饭、菜叶果皮、作物秸秆等可利用垃圾在家庭内部消纳存量;对废纸、玻璃、塑料、金属等可卖的垃圾,由农户整理变卖;对不可用、不可卖的其他垃圾打包入袋、暂时存放待统一清运。
三是按照群众意愿,每户每年出资100元垃圾清运费,村委会制定相关财务制度,专款专用,实现一年一交、一年一结算,收支情况全面公示、公开透明,群众对垃圾清运资金使用的监督权利意识明显增强。
从“脏、乱、差”到“净、畅、宁、丽”,“高岗村模式”已成为新村环保的一条新路子。
去年,省委相关领导高度评价了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高岗村模式”,要求总结经验全面推广。
当然,农村垃圾治理并非短时之功,但“高岗村模式”清晰折射出我市农村环境治理科学化的思路和持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的决心。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高小松
审稿:白雨锶
责任编辑:夏天
来源:雅安日报/北纬网 日期: 2019-01-28 10:19:04
编辑:夏天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