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9-10-18 08:54:24 来源:雅安日报/北纬网
美丽的硗碛藏族乡和平藏寨
巍峨夹金山下,秀美硗碛湖畔,坐落着一座生态秀美、红星闪耀的山乡藏寨。这里是距成都最近的藏族乡,地处藏族聚居区东部边缘,与汉羌地区相交,拥有鲜明独特和神秘色彩的民族文化。
它是宝兴县唯一少数民族乡,平均海拔2500多米,辖区面积约948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约31%,也是该县位置最边远乡镇。这里有湖面开阔、波光粼粼的硗碛湖,有一览众山小的达瓦更扎,还有“神仙玩耍的地方”神木垒……
它就是宝兴县硗碛藏族乡,一个将秀美生态与民族文化完美融为一体,让无数人为之神往的藏族村寨。
幸福笑颜
抚今追昔。70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独处深山、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不为更多人所知的破旧乡村。70年后,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硗碛藏族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藏汉一家亲的民族大团结氛围中,一步一步走向辉煌,造就了今日新村美丽、交通便捷、产业蓬勃、乡风和谐、民生幸福的美丽画卷。
今日,再次走进这片曾在红军长征中,留下“藏汉一家亲”佳话的沃土,更多携手共进、共创美好生活的故事,跃然呈现。
旅游业日渐兴旺
在去宝兴旅游的热门景区、景点中,达瓦更扎、神木垒、硗碛新藏寨,无疑是众多游客首选。
9月26日,沿着在“8·22”特大暴雨中被冲毁后抢通的国道351线,记者驱车前往。
“遥望高高的美丽神山,云游中有一条通天的路,佛光日出云海诱惑,达瓦更扎浩瀚壮阔……”刚上车,熟悉的歌曲《达瓦更扎》即在耳边响起,不由让思绪飞向那高高山巅。
车上,同行的宝兴县民宗局负责人介绍,“达瓦更扎”为嘉绒藏语,意为“美丽的神山”。该景点位于硗碛藏族乡嘎日村境内。位于海拔3900米之巅上的“观景台”,视野开阔,既可环顾夹金山、四姑娘山、帕格拉神山、贡嘎群峰等,也可观赏流云飞瀑、雪山草甸、森林湖泊、峡谷藏寨等各类景观,夜宿帐篷还可观星河美景、日照金山。
不只是达瓦更扎,位于硗碛新藏寨旁的硗碛藏寨·神木垒景区,同样如天赐珍宝般,连带着满山的绿意、远山的白雪,将位于夹金雪山下的硗碛藏乡,装扮得分外妖娆。
作为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四川旅游西环线(小西环)、大熊猫生态旅游线上的重要节点,以及《四川省森林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确定的六大生态旅游区“川西高原科学考察森林生态旅游区”和“四川生态旅游专线”上最为重要的景区之一,这里的美景,值得大家期待。
天赐珍宝,当善用之。
在持续有力打造中,这里已相继将诸多殊荣收入囊中:硗碛藏族乡和咎落村,分别被命名为“省级生态乡”和“省级生态村”,咎落村被命名为“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硗碛藏寨·神木垒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神木垒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同时,这里还在2012、2017年,先后成功创建省级卫生乡镇、国家级卫生乡镇。
格尔登是硗碛藏族乡较早从事藏家乐经营的藏族村民。
他所经营的藏家乐是一家拥有58个房间,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藏家乐。其中,有一栋四楼一底,拥有18个房间的大楼,是他在“4·20”强烈地震灾后重建中新建的。“2012年时,旅游接待年纯收入就已有30万元。2018年更是达到了40余万元。”
在硗碛藏族乡,还有很多“格尔登”。根据宝兴县旅游局提供的信息显示,景区目前已开设各类个体经营店370余家(藏家乐250余家,比2012年时增加了100余家),4500名从业人员全部为宝兴人,且90%以上是硗碛藏族乡本地村民,旅游业无疑已成为硗碛藏族乡群众,与全国人民一起共同奔康的支柱产业、幸福源泉。
特色产业发展正蓬勃
脱贫增收又奔康
硗碛藏族乡嘎日村全村所辖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占到宝兴县总面积的十分之一,曾是硗碛藏族乡唯一建档立卡贫困村。
自2015年脱贫攻坚战正式打响后,宝兴县即立足嘎日村实际,为该村确定了以生态文化旅游、旅游资源开发和畜牧业发展相结合的脱贫、增收、奔康规划。
杨志华(藏族),宝兴县硗碛藏族乡嘎日村村民。记者27日下午与其相见时,忙完农活的他,正向老屋不远处的一栋新楼走去。两相比较,老屋是几间破旧低矮的小藏居,而四楼一底的新楼则显得高端大气。
“老屋是我过去开藏家乐时的房子,不仅房间少,条件也极为简陋。”看看老屋、再看看新楼,杨志华感慨地说。
2018年1月1日,他家名为“达瓦更扎大酒店”的藏家乐,正式开门营业。“新楼四楼一底,有34间客房,有餐厅、茶楼,还有1100多平方米的停车场,和过去相比,翻天覆地变了样!”谈起今日幸福生活,杨志华脸上满是自豪神情。
与此同行,嘎日村旅游产业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变化。
“过去,村里旅游接待设施为零,而现在仅是短短几年,仅藏家乐就已发展到30多家。”嘎日村村委会主任阿生(藏族)说,以2018年宝兴红叶节为例,当次即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余万元。
当然,这还不包括村民们售出的特色农副产品。得益于独特气候和生态环境,这里所产高山牦牛肉、高山大白豆、高山香猪腿,乃至天麻、贝母、虫草等中药材,都早已成为游客争相抢购的“香饽饽。”
不只是旅游业。养殖产业水平的大幅提升,也让这里不少贫困家庭相继摘掉了穷帽子,走上了致富奔康路。
因十多年前意外受伤,嘎日村丰收组李红军(藏族)落下了听力残疾。从2016年起,他依托扶贫好政策,在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帮助下,发展起了山羊和肉牛养殖。
同样,得益于嘎日村旅游产业发展蒸蒸日上,他仅是今年“五一”小长假,就成功售出6头山羊,获益3500多元。“肉牛发展势头也不错,数量已从脱贫前的1头,增加到现在的3头。”李红军说,就在此前不久,他刚售出1头牛,实现纯收入4000多元。
相似成效,在嘎日村还有很多,更多奔康计划,也正在探索实践中落地。
“按照宝兴县结合乡村振兴确定的最新扶贫规划,下一步,嘎日村将重点在文化元素、旅游商品、民俗表演等方面下好功夫,让更多群众更快更好增收致富。”阿生说。
藏乡村民介绍幸福生活变迁
民族文化大发展
据相关文献记载,居住在硗碛藏族乡的藏族群众,为古老藏族中的一支系——嘉绒藏族。
嘉绒藏族的称呼,源于新中国成立后,对全国各民族进行识别而来。在1954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会议正式宣布将“嘉绒族”识别为藏族。从此,为方便称呼便将之称为嘉绒藏族。
与人们记忆中,藏族群众多擅歌舞相同,这里的人们也在藏族文化和汉羌文化长期融合中,创造出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风情独特的民族文化。
这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硗碛原生态多声部民歌”。
“嘉绒藏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歌曲都源于生活、讲述生活,多靠口口相传。” 说话者叫杨明星(藏族),今年已78岁,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宝兴硗碛藏族原生态多声部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传播是最有效的保护!”话语间,杨明星特意提到了发生在十多年前的一件事。
2006年,央视民歌盛典。那一年,他带着同样来自这里的16位民歌演唱者,第一次走出大山,登上了央视舞台,让全国各地电视前的观众聆听到了那天籁般的歌声。
由此,这份来自大山深处、来自大地的声音,逐渐在荧屏中被更多人知晓。面对经济发展大潮中多元文化潮流对传统民族文化带来的强烈冲击,硗碛藏族乡也在市委、市政府,县委和县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市民宗局等相关管理部门大力支持下,发起了一场持久的、声势浩大的民族文化艺术抢救、发掘、传承行动。
宝兴将硗碛原生态多声部民歌的保护,纳入宝兴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并通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保护知识、组织表演、收集整理等方式,在保护、传承和发展硗碛原生态多声部民歌方面持续发力。
至今,这一行动已收获诸多成效。
2006年,硗碛原生态多声部民歌入选我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原生态多声部民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硗碛上九节”“硗碛锅庄”入选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宝兴县被评为“原生态多声部民歌之乡”。
与此同时,宝兴县也在持续发力:制定《宝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暂行办法》,对非遗传承人传承活动进行指导帮助;将“硗碛原生态多声部民歌”“硗碛上九节”“宝兴硗碛锅庄”确定为特色文化品牌,在全域旅游发展中实施文旅融合;将歌声带进校园,把原生态多声部民歌相关知识作为乡土教材……
神木垒风光一隅
专项资金助力新发展
金秋时节,又一个丰收季如约而至。
9月29日清晨,咎落村朝霞组村民牟用忠(藏族),骑上三轮摩托,向着通组公路旁自家玉米地驶去。
玉米地就在距家约500米处,放眼望去,皆是丰收景象。“这里山势高,收获时间也比其他地方迟些。”话间,牟用忠和妻子已背起背篓,走进玉米地中。
约1小时后,原本空空的货箱已被装满。留下妻子继续忙碌,牟用忠骑上摩托车回到家中卸货。“多亏了这条硬化后的路,出行更安全、更方便了。”他说,放在以前还是土路时,货箱最多敢装一半,多了怕爬不上坡。
这条让牟用忠感慨不已的路,全长约1.5公里,与山坡下通往硗碛场镇的旅游公路相连,是全组村民出行的重要通道。
“2017年4月开工,当年11月通过竣工验收后投入使用,所用资金来源于省民宗委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说话的,是硗碛藏族乡人大主席、咎落村包村干部胡德琼(藏族)。
在她看来,朝霞组硬化后的通组路,更多作用还体现在助力特色产业发展上。
谈及此,胡德琼替牟用忠算了一笔收入账。
道路硬化前,他家仅喂养肉牛10头,每到卖牛时都需自己赶下山,以满足收购商贩因山路难行不愿上山的要求,并时常遭遇被收购方压价的现实。现在,他不仅将黑麦草种植面积从2亩扩大到了4亩,肉牛养殖规模也增加到了20头。就在今年7月,只是守在家门口,牟用忠就一次性卖出其中12头牛,获得毛收入90000余元。
民族专项资金项目实施,进一步改善了硗碛藏族乡生产生活条件。
就在去年,同样的民族专项资金项目在这里落地。项目名为咎落村朝霞组渔通沟饮水工程,旨在彻底解决咎落村朝霞组、碛丰1组、碛丰二组中,约87户村民用水难问题。
项目于去年10月动工,今年4月投入使用,新建取水池1个,铺设管道1350米。“以前都是从小水沟里取水,不仅水量水质没保障,遇到旱季更是望水兴叹。”过去曾饱尝缺水之苦的村民吴先峰(藏族)坦言,靠着从老水厂上游寻找到的新水源,以及新铺设的输水管道,他和86户村民,再不用为用水而烦恼了。
来自宝兴县民宗局的数据,更全面呈现了民族专项资金给这里民生发展带来的实效。
“以2000年至2018年为例,每年都会有2至3个支援不发达地区项目在硗碛藏族乡落地实施,主要包括道路修建和饮水设施改善两个方面。”宝兴县民宗局局长花渊波说,这些项目的实施,已经并正在为硗碛藏族乡的发展繁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一步,该局将继续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争取更多的民族专项资金,助力硗碛藏族乡更好、更快发展。
雅安日报/北纬网首席记者 孙振宇 市民宗局供图
审稿:白雨锶
责任编辑:夏天
来源:雅安日报/北纬网 日期: 2019-10-18 08:54:24
编辑:夏天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