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城区青江街道办事处张碗村距离市区不远。
一个距离市区并不远的村落,原来却是一个贫困村。2017年,该村29名贫困户全部脱贫。如今,在致富的路上,张碗村结合距离城区近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果蔬和养殖产业,探索打造体验式农旅家园。
蹲点·记录
返乡青年支持家乡建设
12月18日,记者到张碗村蹲点采访,张碗村与金凤寺仅一山之隔。
在雅上线一侧,记者沿着一条通村公路一直向前,穿过一个写有“花果张碗”等标语的拱门,便进入张碗村。
村民的房屋大多依着村道和一条名叫倒流溪的小河而建。倒流溪从西往东流入陇西河。杨海是张碗村党支部书记,他介绍,现在村委会所在地就是以前的张碗小学,后来张碗小学搬到村委会隔壁。
当年在修建张碗小学时,村民们每家每户都投工投劳,有的甚至将自家房屋的材料拆来用于小学修建。正是这个不起眼的村小,寄予了村民们想要脱贫致富的美好心愿。从村小走出了不少人才,而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回到村上继续为村里谋发展、做贡献,杨海就是其中一位。
今年31岁的杨海,曾经是一名退伍军人。退役后,他怀揣着梦想回到张碗村。2013年,杨海当选张碗村村委会主任,三年后,他又当选为张碗村党支部书记。
在杨海的积极努力和行动下,村委会翻修扩建,让老百姓办事更方便;要想富先修路,他积极帮助村上解决难题,制定出土地补偿的方案,2017年将原来仅有3米的村道加宽。也是在2017年,张碗村引水工程完成,如今每家每户打开水龙头都有干净的饮用水流出,解决了该村1500人的饮水问题。
谢敏,今年28岁,是张碗村的会计。受到杨海的号召后,谢敏于2018年回乡,此前在外地务工,收入还算不错。作为返乡青年,谢敏说,对家乡有感情。如今的张碗村大多数青壮年都外出务工,留在村上的村民们又对计算机、会计不懂。因此,谢敏义不容辞,回到家乡,也希望干出一番事业。

杨海向记者(右)介绍六月雪梨产业发展情况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杨青摄
蹲点·故事
结合区位优势
大力发展产业
当日,记者见到了雨城区司法局派驻张碗村的第一书记朱飞,2018年3月被派到张碗村当第一书记。
通村道路加宽、饮水问题也得到解决,2017年张碗村29名贫困户脱贫。脱贫还要奔康,要想致富,必须依靠产业发展。
18日上午,在张碗村的梨园山,村民吴明军拿着修枝剪刀和绳子正在为“六月雪梨”修枝和压枝。今年56岁的吴明军是村民们眼中的“土专家”,他是一名技术员。
梨园山,是张碗村的一碗果蔬基地所在地。目前,此处还在打造中。除了在此种植“六月雪梨”外,今后,还将种植蔬菜,让市民通过“认养”土地来种植蔬菜从而进行销售,增加村民收入。
根据张碗村实际情况,张碗村驻村工作队指导张碗村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将富余土地集中起来,大力发展蔬菜、果树种植基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
如今,全村主要产业为种植蔬菜、土鸡养殖,新发展产业为六月雪梨、脆红李。目前,已有永阳养殖专业合作社和一碗果蔬基地。
村民谢远富原来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2013年,在政府的帮助下,他通过自己的勤劳双手,实现了脱贫。如今也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而他主要靠养猪、养鸡致富。
在帮扶部门及单位帮扶下,村“两委”结合精准扶贫、立足长远发展开展扶贫工作,提前思考,提前谋划,注重自身优势转换,积极发展“一村一品”产业模式。
张碗村现有500余亩桂花林和200余亩老川茶。在老川茶茶园中,如果以道子平为观景台,在东面可观整个雨城区,在西面可观蒙顶山风景区。
发展方向就是以道子平为观景台接通与金凤寺景区的道路,打造“雨城空中花园”农旅观光产业。全村以发展藤椒、脆红李、六月雪梨果园跑山鸡为支点,四种产业为依托,相辅相成,结合金凤寺资源优势、雅上黄金旅游线资源优势和白塔村深入开发,三点为一线,形成环形式的发展格局,并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出发,打造徒步观光体验式农旅家园。
记者手记
2017年该村29户贫困户全部脱贫,这背后流淌着政府工作人员、村民们的辛勤汗水。2019年,张碗村减贫人口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3750元,且基本上能保持逐年递增趋势;5个村民小组实施村道美化提升及加宽项目;协调林区道路建设2.87公里;通过上里罗顺水厂饮水工程巩固提升项目的实施……
致富之路不会轻而易举。六月雪梨、脆红李挂果后,如何进行绿色食品认证问题;未来如何因地制宜搞产业规划,资金如何解决、村民的传统概念如何进一步改变等都是一个个需要破解的难题。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杨青 李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