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9-12-16 08:33:30 来源:雅安日报/北纬网
芦山县飞仙关镇三友村禾茂组,因禾苗茂盛而得名,却因交通闭塞,仅靠一条木船与外界联系,一度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如今的禾茂面貌大变,今年,禾茂成为芦山县乃至全市的乡村振兴示范点。
记者正在拍摄民工栽植蒲公英
12月2日上午9时,禾茂组沿江步游道上人来人往,人们都在谈论禾茂的今昔变化。其中一人叫薛树全,来自三友村宋家沟组。他从外地打工回家,听说禾茂大变样,起初还不相信,直到亲眼看见后,不由得为之点赞。
其实,在许多人心目中,都觉得这个曾被人称为“有女不嫁禾茂坝,进出仅靠木船划”的地方,能有多大变化?事实却是,其变化不仅外地人没想到,连禾茂人也没想到。正如曾经担任过20多年村干部的李国平所言:“没想到84岁,还能看到家乡旧貌变新颜,值得了!”
禾茂的蝶变,谁见谁惊叹。从去年10月至今仅一年时间,这个占地1200亩,以中药材种植为主导产业,集旅游、观光、康养、体验、科普、民宿等功能于一体的“川西药谷·禾茂田园”初具雏形,成为芦山县乃至全市的乡村振兴示范基地。
“没有政府和村民支持,进展不会这么快!”在路上,遇到项目投资人宋志文。他说,去年返乡创业,看中禾茂土地集中,具备发展集约化产业条件,决定投资禾茂,打造“川西药谷·禾茂田园”。项目于去年10月敲定,今年3月动工,目前1200亩近40个品种的药苗已下地1100亩左右,配套附属设施已进入扫尾阶段。
放眼望去,翻新的地里种满药苗。百草园里种的是雅安北部山区地道中药材,几名村民在地边栽紫薇,70岁的李定香说,土地流转后,在家没事做,到工地上栽药苗,每天能挣70元,轻松、安逸。
“川西药谷·禾茂田园”主要配套基础设施集中在国道351线左右两边,有土特农产品展示馆、接待中心、服务中心、中医药展示体验馆、循环水养殖技术科普示范基地、农贸市场、停车场等,这些基础设施均已建成。宋志文说,从3月到11月,项目建设已支付民工工资100万元左右,大部分民工是禾茂人。
环境蝶变
人居环境旧貌换新颜
“川西药谷·禾茂田园”项目紧锣密鼓,禾茂人居环境整治也在同步推进。
国道351线通车后,禾茂有3条与之连接的道路,如今,已有纵横交错的道路6条。从“川西药谷·禾茂田园”牌坊分路而下,一条新铺的柏油路直通禾茂人居住区,道路两边,三角梅、千层金、紫薇等绿化植物随风摇曳……步行约百米,柏油路路面由“黑”变“红”,就像红地毯一样朝村庄深处延伸……村口第一户户主人叫彭才云,这是一栋2017年落成的二楼一底小洋房,有10个空房间。记者11月中旬采访时,彭才云说准备开民宿。此次采访,庭院里增加了花台,花台里栽满了植物,而他的民宿已在一周前开张营业。
宋武是飞仙关镇党委政府派至禾茂负责人居环境整治的工作人员,据他介绍,在“川西药谷·禾茂田园”项目建设中,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产业为中心,“禾茂田园”为重点,采取多措施,引导、帮助村民美化庭院、建污水处理设施、配置垃圾桶等,全面提升禾茂人居环境,实现禾茂一步一景,用特色产业和优美环境,吸引外地人前来观光、旅游、消费。
为管理好禾茂田园,禾茂组的群众还推选了5人成立禾茂田园自管委,负责禾茂环境卫生治理、纠纷调解等事务,并制定了行为公约、环境管理方案等,确保人居环境不断提升。
蹲点·故事
前车之鉴
流转土地费周折
“禾茂变化来之不易!”说起禾茂变化,84岁的老人李国平几度哽咽。
过去的禾茂,因有芦山河相隔而成为死角,进出靠木船摆渡,洪水季节寸步难行,日常生活用品只能提前准备,准备少了,油盐都会断。1973年10月30日,是禾茂人永远难忘的日子。这天早上,李国平12岁的儿子同其他9名孩子同坐木船过河读书,船划至河中央不慎倾覆,10名孩子无一生还,半个月才全部找到。
面对突发灾难,当地村民除了哭还是哭。李国平说,他曾担任村委会主任20多年,也想解决无路之苦,却因建桥投资大,禾茂人又不富裕,望而却步。直到20世纪80年代,当地党委政府帮助建起铁索桥,禾茂人出行才不划木船。
国道351线贯通,改变了禾茂人的命运。随着交通的便捷,禾茂土地多、土地肥沃的优势开始显现。多名外地老板先后到禾茂发展产业——香葱、娃娃菜、人参菜等,但均以失败告终。
“多次发展种植业失败,禾茂人变得谨慎了。”三友村党支部书记杨洪平介绍,去年,政府通过实施农民工“归雁计划”,引进芦山籍优秀返乡农民工宋志文到禾茂投资兴业,但有前车之鉴,流转土地时也费了不少口舌。经过镇、村、组干部多方做工作后,村民同意流转土地。
飞仙关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三友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胥雪锋介绍,有了前几次的变故,在引进“川西药谷·禾茂田园”项目过程中,实行村民、集体、投资方利益三兼顾,即资源变资产:盘活村集体和农户闲置土地;资金变股金:将财政投入支农资金项目,划拨给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作为资产量化入股分红;农民变股东: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农民通过流转土地、就地务工、保底分红等,预计实现人均年增收3500余元。
家乡变靓
昔日离家人现在想回家
过去,禾茂因偏僻,女子外嫁,小伙到外地安家,而今,禾茂蝶变,在外安家的人纷纷后悔,有的甚至想返回。
村民李云芝说,1997年,她的女儿李芬远嫁江苏,平时很少回家。虽说平时经常在电话中说,国道351线通车后,家乡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她半信半疑。10天前,李云芝把禾茂“川西药谷·禾茂田园”项目建设带来的变化拍成照片和视频传给李芬,她看后很惊讶,后悔不该嫁那么远,母女在电话中相约,今年春节,她将同丈夫和孩子一起回禾茂,要目睹家乡变化。
作为土生土长的禾茂人,68岁的李朝文每天都要围着禾茂转几圈,他说,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就是看不够。李朝文有个孙子在雨城区农村安家,回禾茂后看到家乡巨大变化,多次提起想返回老家居住、发展产业的事……像这些离家后又想返回的人,而今在禾茂还有不少。
蹲点手记
选准发展方向焕发新生机
农业要发展,交通是关键。农民要致富,产业来支撑。
经历了无路到有路的艰辛,还经历了丧子之痛的悲痛,一代代禾茂人,无不期盼路通财源进,过上好日子,如今,禾茂人梦想将成真。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都在加大农村尤其是偏僻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构建便捷的交通网络,一条条“产业致富路”“幸福小康路”相继建成,通过农村公路为纽带,农业产业为支撑,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改变农村人的生产生活。正如84岁高龄的李国平所言,禾茂有今天的巨大变化,离不开党和政府的致富政策和国家的发展。
曾经,禾茂在发展产业上几起几落,吃了亏,现在的禾茂,已经选准发展方向,并且成为县、市领导密集关注的乡村振兴示范点。
禾茂人把准机遇,积极行动,开民宿、茶社、餐饮等与旅游相配套的服务产业,多渠道增收。相信,未来的禾茂,将成为一颗镶嵌在国道351线上的耀眼明珠。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彭加权
审稿:白雨锶
责任编辑:任思瑗
来源:雅安日报/北纬网 日期: 2019-12-16 08:33:30
编辑:任思瑗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