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9-08-24 08:45:19 来源:雅安日报/北纬网
交通施工人员在宝兴县协助被困群众转移
被困游客安全转移
保畅通
深夜冒雨鏖战5小时
“生命通道”抢通了
国道351线灵关至宝兴管桥段挖通绕行便道
8月23日凌晨3时,市交通应急抢险突击队传来的消息令人振奋:国道351线灵关至宝兴管桥段2公里处的塌方点,已挖通绕行便道,重型设备及救灾物资车辆可从国道351线绕便道通往宝兴县城。
天黑,雨大,5个小时“搬”出一条路,施工人员是如何做到的?
“时间很紧,原路抢通根本不可能。”交通施工技术人员冯滔说,塌方点处约有500米路基被冲毁,要打通去往宝兴县城的通道,可从一条小路到达星光村村委会处,再从这里通过运输砂石堆砌的方式建设一条能满足重型设备及救灾物资车辆的通道与省道210线相连。
22日晚10时,一场抢通攻坚战正式打响!
砂石车来回穿梭,机械轰鸣声响彻山谷,现场20多名交通施工员丝毫不敢懈怠,尤其在夜间施工更是如此。“全靠机械车辆的大灯照明施工。”让冯滔感触很深的是,到夜里11点时雨越下越大,所有人的衣服都被雨水汗水浸湿,但没有一个人叫苦退缩,大家都坚守在自己岗位上。
数十车砂石,5个小时不间断施工,到23日凌晨3点,便道终于抢通了。“突然感觉累了。”路虽通了,但留给冯滔等施工人员休息的时间只有3个小时。因为国道351线宝兴县城通往蜂桶寨和硗碛两个乡的路段多处垮塌,交通中断,道路抢通刻不容缓。
简单吃过早饭后,23日早上7点,冯滔等交通施工队伍向塌方路段进发……
23日晚8时40分,冯滔从抢通一线传来好消息,国道351线宝兴县城通往邓池沟的施工便道已经抢通。
跟飞石塌方展开拉锯战
奋战两天打通救灾通道
——芦山县城至大川镇道路抢通记
芦山县城至大川镇道路全长约83公里,由芦邛路部分路段和油玉路部分路段组成,是两地互通主要交通干道。
20日至23日,受连续强降雨天气影响,油玉路宝盛乡至太平镇鱼泉峡路段路基严重损毁无法快速抢通,从芦山县城前往大川镇只能经龙门镇翻纱帽山绕行至太平镇,继续沿油玉路方可抵达。而油玉路太平镇至大川镇路段同样出现多处不同程度山体垮塌,交通陷入中断。
抢通油玉路太平至大川路段迫在眉睫,这是芦山县城方向通往大川的唯一通道。
与此同时,大川镇所有4个村,杨开村、小河村、三江村、快乐村亦不同程度受灾。
其中,仅前往杨开村通村道路路基被冲毁达100米以上路段就达7处,并造成242名游客被困、4户群众房屋被冲毁、2户群众房屋严重损毁,以及部分房屋地基悬空。
截至记者昨晚发稿时,因及时有效应对,大川镇在此次灾害中未出现人员伤亡情况。
21日,险情突如其来
李林洪,芦山县太平镇钟灵村棕树坪组村民。作为脱贫户,他自今年起通过公益性岗位,成为油玉路该路段地质灾害观测员。
21日下午2时,大雨滂沱,穿着雨衣的李林洪依然坚守在观察哨,时刻观察负责路段可能出现的公路地质灾害。
当日下午3时左右,距李林洪不远处连续数秒出现“轰隆隆”巨响。他发现距观察哨约50米处,公路已被大量山体垮塌物掩埋,道路随即中断。
按汛前参加公路地质灾害观测培训所学的应对方法,李林洪即刻通过对讲机,将情况反馈至钟灵村村委会。此后,该险情迅速经太平镇政府,第一时间反馈至芦山县抗洪抢险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
受当日持续强降雨影响,芦山县交通运输局应急抢险队(以下简称:抢险队)按指挥部要求,做好应急抢险人员、机具等必备抢险准备工作,所有人员24小时待命,随时准备出动。
22日,抢通攻坚战打响
22日上午9时,接到指挥部明确指令后,抢险队从县城冒雨出发赶赴钟灵村塌方点。
为了以最快速度抢通塌方路段,确保后续抢险救灾物资、人员、车辆早点进入大川镇,抢险队共携带了6台大型机具(2台挖掘机、4台装载机)。
更多考验也随之而来。当行至龙门镇至双石镇围塔村路段时,抢险队迎来当日第一波考验——先后遭遇6处小规模塌方路段。
“必须以最快速度抢通,必须尽快赶到指挥部指定任务地点。”带队负责人,芦山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黎智给大家鼓劲,全体抢险队员在最短时间内就完成首轮任务,再次以急行军速度前行。
下午4时,抢险队赶到指定地点。查明现场情况后,抢险队员陈雨飞即刻按照指令驾驶一台装载机,冒着大雨和不时落下飞石的危险,第一个冲进了塌方路段。
为确保一线抢险人员生命安全,由抢险队两名队员组成的观测小组,也同时睁大眼睛,时刻关注着塌方路段山体变化。“飞石数量有明显增加!有危险!人员机具马上撤离!”相似预警信息在至晚7点时,先后出现4次。
晚上8点,因天色已晚、雨势大,无法有效观测预警,抢险队在已抢通30多米、转移800多立方米塌方体后,被迫暂停抢通工作。与此同时,因塌方路段出现的另一新情况,抢险队在当日晚连夜对各人员、各机具第二天任务重新进行调整。
23日,全力打通通道
23日凌晨5时30分,雨已停。芦山县路政大队副队长郭强披衣起床,前往抢通现场观察垮塌路段情况。“现场情况稳定,人员机具可进入。”至凌晨6点,经过近半个小时观察,郭强将信息反馈至抢险队。
早上6时30分,抢险队所有人员和机具再次全部投入抢通工作中。按重新调整任务,一台挖掘机换装破碎锤,用于破碎一块至少重达500吨的巨石,并由另一台装载机配合,及时清除分解破碎出的石块。
上午11时,巨石破碎工作基本结束,仅剩一块较大石块。
“最简单的处理方案是直接推入路边河中,但可能给河道增加不必要的阻塞物。”郭强说,结合现场实际,抢险队最终采取了路边挖浅坑固定的方案。
中午12时30分,抢险队终于在多达5000立方米的堆积物中,抢出了一条可通行小型车辆的应急通道。来不及为完成最艰巨任务而高兴,队员们在匆匆吃过方便面后,于下午1时10分,继续向前进发。
“剩余塌方路段,预计可在下午4时全线抢通。”黎智介绍。
抢险队结合后续抢通现场作业面狭窄这一实际,采取了由一台装载机开路清淤,其余机具在后方待命的后续抢通方案。
那一刻,所有抢险队员并不知道,刚刚过去的一夜,太平镇钟灵村至大川镇三江村的阻塞路段中,又有多处出现塌方情况——等在抢险队前方的,还有两处较大塌方体和二十来处小型塌方体。
前行约2公里,意料之外的新情况首次出现。
“该处早在20日就出现过塌方情况,当时方量约为2000立方米,并在当日下午实现抢通。”经现场评估,23日新出现的塌方量约为1500立方米。为加快抢通速度,抢险队在由一台装载机继续开路基础上,增加了1台挖掘机协助清淤抢通。下午3时30分,该处险情成功排除。
此后,抢险队又先后遭遇多处不同体量塌方,方量从几十立方米、百余立方米到千余立方米不等。
没有丝毫停歇。在全体抢险队员共同努力下,23日下午5时35分,最后一个塌方点被成功抢通。沿着已开辟出的临时通道,两车分别装载着防洪铁丝笼、棉被、方便面、雨衣等防汛救灾物资的车辆,率先进入大川镇。
“按命令,我将在今天打通的最后一个塌方点附近驻守,以随时应对可能再次出现的险情。”陈雨飞说。
装载机开路
一路向前
23日上午9时,国道351线宝兴县境内穆坪往蜂桶寨方向,多辆装载机、挖掘机在沿线各个塌方、滑坡地段全面展开道路抢通工作。原本被泥石流土石阻断的公路很快被抢出一条可供车辆应急通行的通道。
“这里可以了,车能过就行,我们往下一个点!”从宝兴县城出发,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和装载机,遇到塌方、泥石流阻路的情况便立即投入抢通工作,一路沿国道351线往蜂桶寨、硗碛和夹金山方向挺进。“最终的目标是让整条道路畅通。前方的情况还不是十分清楚,我们能走到哪里就到哪里。”
23日上午,宝兴片区的降雨稍微停歇,全市交通系统便全面行动起来,各类机具、各路抢险人员全面上路,在保通已经抢通的宝兴县城通往芦山雅安方向主通道的基础上,全力以赴往宝兴的东河(前往蜂桶寨、硗碛)、西河(前往五龙、永富)两个方向挺进。
在通往蜂桶寨、硗碛的国道351线沿线,在出宝兴县城后便不断出现受地质灾害影响的路段。飞石、塌方、泥石流、路基缺口、路面积水等灾情集中出现,道路交通恢复面临着较大压力。
“目前往蜂桶寨、硗碛方向道路的抢险工作难度很大。”现场抢险负责人说,“一般路面的飞石、塌方和泥石流处置起来比较容易,最为困难的是被洪水冲毁的路基。”
记者在现场看到,由于国道351线宝兴县城至硗碛段都是沿着青衣江上游河段布线,在洪水的冲刷下,多处路基被完全掏空,有的路段甚至路面都已经不复存在,要完全修复这样的水毁路段,一般需要待洪水退却后,重新修砌堡坎,然后恢复道路通行。
“目前,用最短的时间抢通道路最为重要,所以对水毁路段的处置我们先采用开辟应急通道的方式,尽最大可能恢复道路基本通行能力。”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提高公路抢通速度,交通运输部门一方面统筹调度全市各县区工程机具的力量,并积极动员周边的工矿企业参与抢险;另一方面,对工程机具分类统筹使用,采用第一波轻型机具应急开路、第二波重型机具全面疏通、第三波轻型机具全线排查的方式开展工作,全力以赴推进道路抢通工作。
截至8月23日下午4时,我市最新路况信息——
◎G351线宝兴段
G351线K3055-K3065段(宝兴县城至穆坪镇苟山村委会)路基损毁超过1公里,可半幅通行
G351线K3065-K3074段(穆坪镇苟山村委会至蜂桶寨乡新华村),全路段交通中断
◎S433线荥经段
S433线新庙电站导流洞处发生路基塌方,存在安全隐患,该路段已设置警示标志,现已断道
◎客运路线情况
截至8月23日,全市停运16条客运班线,139辆客车。与22日相比,已恢复10条线路
恢复线路有:天全到思经、名山至成都、雅安至上里、雅安至晏场、雅安至李坝、雅安至和龙、草坝至合江、雅安至康定、雅安至泸定、荥经至龙苍沟
国网雅安电力(集团)公司党员先锋队携带紧急发电机为村民提供充电服务
保供应
奔波近10小时 解大川燃油之急
23日清晨,伴随挖掘机和推土机等大型机具的轰鸣声,芦山县大川镇的抢险人员又开启了忙碌的一天。
这一天,连日的降雨天气暂且告一段落,迎来了阳光、蓝天和白云。
下午3点30分左右,又一车满载燃油的油罐车缓缓驶到位于大川镇镇政府旁的一块地势开阔区域。
“加油了!加油了!赶快来加油了!”接近“断粮”状态的机具和抢险车的驾驶员闻声而来,并自觉地排成一队,等待加油。
“这是我们运进来的第3车油,大概还能维持两天。”说话的是担负这次送油任务的中石油四川雅安销售分公司工作人员邓运林。
19日以来,连续强降雨让我市芦山、宝兴、天全等地不同程度受灾。各方抢险机具和车辆立即向灾区集结抢险。
21日,大川镇燃油告急,当地所有抢险机具和车辆即将“断粮”。邓运林和他的同事就是在这样的紧急状态下接到了运送燃油的任务。
上午约11点,两辆装满燃油的油罐车便从双流油库出发了。邓运林和同事自备了方便面、面包和矿泉水等,以备不时之需。“路途还算顺利,只是从芦山到大川几十公里的路程我们花了差不多8个小时。”邓运林说,因为芦山通往大川的道路被洪水冲断,油罐车只能选择绕行,从冻包山翻山前往大川镇。
冻包山山势险峻,盘山路和一般的机耕道差不多宽,回头弯多且急,上山还算容易,下山却很难。“就算是小车,在个别回头弯都要打两盘子才能过,更不要说我们这是装满燃油的油罐车。”邓运林说。
“一路上都是水,有从河里漫上来的,有从山上冲下来的,路面很湿滑,稍不注意就会发生意外。”这是参与过“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运送燃油任务的邓运林对这一次运送任务最大的感受。
经过近10个小时的颠簸,21日晚上8点左右,邓运林一行运送的两车燃油安全抵达了大川镇指定位置,缓解了抢险机具和车辆的“断粮”危机。
记者从中石油四川雅安销售分公司了解到,该公司在芦山县和宝兴县的7个加油站已经开辟了抢险绿色通道,保障灾区的油品供应,专门为抢险机具和车辆加油。
横跨300米牵引放线 河口村恢复供电
22日凌晨,10千伏水园线建联支线两根电杆被波涛汹涌的洪水瞬间吞没,霎时间,宝兴县灵关镇建联村和河口村共计1500余用户陷入黑暗。
23日上午11时许,建联村宝兴河旁,身着橙色制服的电力工人在为无人机放线做最后准备,他们背后的“国家电网应急救援”8个大字格外醒目。
“准备完毕,放线开始。”一声令下,在电力抢修人员的娴熟操作下,无人机携带牵引线迎着河风,摇摇晃晃地朝河对岸的10千伏水园线建联支线9号杆飞去。应急救援队员、现场指挥人员注视着无人机的一举一动。2分钟后,无人机成功横跨宝兴河,跨越300米距离,抵达9号杆上空。经操作人员反复确认位置后,无人机牵引放线成功。
“宝兴河水位暴涨,水流湍急,无法实施人工放线。”国网宝兴县供电公司副总经理唐方虎介绍,考虑到环境因素和快速复电需求,最终决定采取无人机牵引放线。
据介绍,无人机牵引放线具有全天候使用、安全性能高、定位快速准确等特点,能大大减轻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施工安全。以这次施工为例,与传统人工施工方法比较,速度快了几倍,让断停电区域能在最短时间内恢复供电。
23日21时许,已连续奋战14个小时的宝兴县供电公司灵关配网班仍在河口村前立新杆,放新线。记者从灵关配网班班长穆付勇的工作日志上看到,为恢复河口村和建联村的供电,23日已放线5000余米,立杆7基,使用无人机牵引放线2次。“早上7点开始工作,一直到现在。”穆付勇说。
当日22时12分,一片漆黑中,出现零星闪烁的光点,随后,光点汇聚,光明现,河口村,来电了。
应急抢险分队徒步挺进邓池沟
保安全
50余名武警官兵和民兵
徒步11小时挺进“孤岛”邓池沟
“今天突进邓池沟,任务很艰巨,完成很圆满。”在23日晚召开的宝兴县“8·22”抢险救灾专题会上,武警四川总队雅安支队政委曹伟这样说。
8月23日,武警四川总队雅安支队和宝兴县人武部组织的应急抢险分队50余人用时11个小时,成功到达通讯中断、电力中断、物质匮乏的宝兴县蜂桶寨乡邓池沟。
“8·22”特大暴雨灾害导致前往邓池沟的交通、电力、通讯中断,邓池沟一度成为失联的“孤岛”。
8月23日早8点半,应急抢险分队就携带卫星通讯设备、药品、干粮以及救援装备,从宝兴县城出发前往“孤岛”邓池沟紧急救援。
由于国道351线宝兴境内的道路中断,应急抢险分队主要以步行方式前进,一路上泥石流、塌方不断,救援人员冒着生命危险,绕开被阻塞的道路翻越两座大山,徒步11个小时,于23日晚7点半到达邓池沟景区。在应急抢险分队的协助下,电力、通讯等抢险人员也一并到达,随即展开抢修作业。
“应急抢险分队既是救援队又是宣传队,还是工作队。”曹伟说。见到应急救援队员,游客和当地群众像是见到了亲人,激动得抱头痛哭。队员们发挥先锋作用,不仅为游客和当地群众带来急需物资,还为他们带来精神慰藉。
应急抢险分队将在邓池沟坚守,全面排查险情,切实保障安全,广泛安抚游客和群众情绪,做好解释和疏导工作。
宝兴县蜂桶寨乡民和村驻村工作队员马建:
危难关头 背着老人避险
23日下午4时许,马建在宝兴县应急管理局办公室汇报灾情,满脸疲惫,裤子上沾满泥浆,脚上的胶鞋完全湿透。
马建是宝兴县水利局下派到蜂桶寨乡民和村的驻村工作队队员,在村里交通、通讯、电力中断的情况下,在安置好当地群众之后,他徒步翻山到县城汇报灾情。
对22日上午的暴雨他依然心有余悸:“洪水看着看着就来了,再迟疑几秒钟,命就没得了”。
22日上午,宝兴县遭遇强降雨,这已是马建和同事们在民和村与暴雨洪水抗争的第三天。当天上午10点,眼看河水不断上涨、处于村里地势低洼的村民小组危在旦夕,马建和同事便开始分头疏散地处危险区域的群众。
疏散中,大家背的背、拉的拉,带领群众往高处的安全区域转移。当时马建搀扶着80多岁且腿脚不便的老人黄孝芝,在转移过程中,身后突然涌来洪水,危难关头,黄孝芝老人要求马建放弃她自己逃生。
“肯定不能丢下群众,这是当逃兵。”马建说,当时他急中生智,带着黄孝芝钻进一旁的荆棘丛中,顺着山坡往高处爬。“当时也顾不上身上痛,一心只想着逃生。”
最终,在其他同事的迅速接应下,马建和黄孝芝老人安全脱险。直到来到安全地带,马建躺在地上才发现他的鞋子早已不知所踪。
在民和村,面对洪水,当地党员干部们始终坚守在抗洪第一线。
驻村第一书记冯志伟,在背着一位群众转移的过程中险些被突然倒下的电杆砸中;
地灾监测员杨金琼一心忙着疏散群众,自己家中受灾却连一件物品都没抢救出来;
村支书刘汉杰,带着腰伤奔走在疏散救援和应急安置的第一线……
大川镇救灾物资到达现场
有力 有序 有真情
两百多名被困芦山县大川镇游客安全撤离
姚廷兵,芦山县大川镇杨开村一名普通村民。在8月20日至23日芦山县强降雨过程中,入住他家农家乐后被山洪围困的80多名外地游客,都记住了这个名字。
“为了安置好我们,他不仅拿出了家里全部的米,还把蔬菜和肉拿出来款待我们。”23日下午6点,一名已安全撤离的外地游客,在电话中激动地说,“我们很多人都被这份真情感动。”
这是芦山县遭遇强降雨灾情中,诸多温情一幕的缩影。
及时疏散及时救援
被困游客相继安全撤离
20日凌晨大川镇突降暴雨,镇长吕参华带领工作人员前往杨开村,以便能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灾情。当天,400多名游客正在此消夏避暑。
当日中午,根据天气预报和现场观测实际情况,吕参华等人认为,杨开村道路极有可能被冲毁,大川镇应即刻组织力量疏散撤离游客。至当日下午4点,140余名自驾游游客沿大川镇至邛崃市道路相继撤离。
此时,受强降雨影响,杨开村水势越发汹涌,险情进一步加剧,为避免发生意外,游客疏散撤离工作被迫暂停。
21日,从大川镇小清水(小地名)至南天门(小地名)段,多处道路路基被冲毁,集中在杨开村保卫组的200多名游客被困。同时,杨开村也因通讯中断与外界失去联系。
同日,由市应急管理局、芦山县应急管理局,以及驻雅武警部队和当地群众组成的救援队,尝试前往杨开村保卫组实施救援,但因雨势水情凶猛、道路损毁严重,救援队伍不得不中途返回。
23日,雨停后水势渐退,增加10名被困游客家属后的救援队于早上6点30分出发,再次徒步绕道向杨开村保卫组挺进。
经过近5个小时艰难跋涉,救援队全员成功抵达目的地,并最终确认被困游客为242人。
救援队按年龄构成和身体情况,将被困游客分为三个撤离梯队:青年组为第一梯队,于中午11点30分出发;中年组为第二梯队,于中午12点整出发;老年组(含老弱妇孺),于中午12点15分出发。
为确保每名游客安全,救援队力量也进行了科学合理划分。青年组、中年组,分配部分力量伴随撤离,主要力量则集中保护老年组游客。
此外,按照芦山县抗洪抢险指挥部安排部署,太平镇也在救援队出发前,协调组织客运车辆,接应撤离至安全地带的被困游客。
当日下午4点,所有被困游客均安全离开。
针对大川镇小河村被困游客的救援行动,也在当日同步展开。早上6点,救援队准时出发,并在上午9点40分抵达。按18名被困游客每人配1名当地自发参与救援群众的方案,救援队伍和被困游客在上午10点20分左右出发。至中午1点,小河村所有被困游客均撤离至安全地点,并顺利到达邛崃市。
村民主动参与救援
背着高烧小游客疾行半小时
23日早上8点,大雨稍歇,听说邻近的保卫组有242名游客被困,大川镇杨开村杨坎门组村民坐不住了。
曾当过村主任的杨家荣,召集村民商量:“我们是本地人,熟悉山路、熟悉环境,去保卫组协助救援队救助游客脱困!”
8点30分,杨坎门组组长杨安等村民,向着保卫组进发。
原有的通村路多处断道,只能翻山绕路前往。8公里,30分钟车程,是正常情况下杨坎门组到保卫组的路程和时间,但在暴雨后的山里绕行,至少也得花三四个小时。
“大概走了三分之二路程,救援队就已经带着首批被困游客,与我们碰面了。”村民杨国军说。
救援队当即将游客每十人分为一组,由杨坎门组一名村民在前面带路,往指定集合地点进发。
大部队艰难前行,一位带着小女孩的母亲却显得很着急。杨国军等人发现由救援人员和保卫组村民蒋宁贯(音)轮流背着的一名小女孩,正发着高烧。
山路难行,中午天气闷热,小女孩情况越来越紧急。“我们换着背,先把小孩带出去!”20多岁的杨国军和杨国伟轮流背着小女孩一路疾行。
下午1点左右,当第一批游客40余人抵达指定集合地点时,小女孩已得到医疗人员的悉心照顾。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周昆 郑瑶 李晓明 高小松 杨宇龙 王金贵 孙振宇 李春蓉 戴富丽
审稿:白雨锶
责任编辑:郭涵
来源:雅安日报/北纬网 日期: 2019-08-24 08:45:19
编辑:郭涵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