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9-09-26 08:41:12 来源:雅安日报/北纬网
工作人员为群众进行普法宣传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不少贫困地区的群众缺少的不仅是文化知识,法律知识的匮乏和思想精神的贫瘠,也是致贫的原因之一。
法治兴则国家安,法治强则事业成,脱贫攻坚离不开法治的护航。服务基层,法治先行。为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进一步向农村延伸,充分发挥法治扶贫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作用,我市司法行政系统不断创新形式,强化责任担当,通过开展法治扶贫“五个一”,充分发挥法治保障和法治服务对脱贫攻坚工作的保驾护航作用,使法治扶贫更加精准、务实、高效。法治扶贫,不仅让法律知识走进千家万户,让更多贫困群众了解如何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在遇到困难时能够找到法律顾问进行咨询,为扶贫工作提供了法治保障,也为坚决打赢打好全市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
聘请一名法律顾问 让法律就在群众身边
浓雾渐渐散去,一栋栋小楼出现在山腰,柏油路将它们串起来。有的人在田间劳作,有的人在院坝里聊天,不远处,学校里书声琅琅。站在芦山县龙门镇白伙新村的办公楼前,村党支部书记说,该村的发展,靠的是讲法律、守规矩的氛围,如果没有这样的氛围,干部无心谋发展,群众无心干事业。
“村里经常有律师来,我们在处理涉及合同、土地等重大事务及邻里纠纷时就有了主心骨,不明白、有疑问就去问律师,他们提的意见和建议我们放心!”近日,在白伙新村自管委办公室内,村民拉着法律顾问魏明宏的手高兴地说。
“遇到法律问题或矛盾纠纷,既不能忍气吞声,也不能意气用事,要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去年,白伙新村自管委办公室内,新村法律顾问魏明宏给村民讲授法律知识。魏明宏的这番话,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赞同。
2017年6月,龙门镇一村民不幸遭遇车祸,导致身体十级伤残,保险公司对其按农村户口标准进行赔偿。魏明宏得知后,主动联系该村民与保险公司进行协商,争取提高赔偿金额,并在协商无果后,提起诉讼。后经法院判决,该村民虽为农村户口,但工作生活多在县城,应按照县城居民标准加大赔偿金额。通过这件事,很多村民明白了知法学法守法用法的重要性,形成了一股良好的法治风气。
为每个贫困村聘请一名法律顾问,是我市法治扶贫“五个一”其中之一。在深入推进依法治市的进程中,我市通过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与行政村(社区)结对,为村(社区)选派一名律师或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每一名法律顾问不仅要把群众急需的法律服务带到社会的神经末梢——村、社区,还把现代法治理念根植到群众心里。
近年来,全市有约190名律师、法律工作者,在村、社区担任法律顾问,除部分山区外,已基本实现乡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
培养一批法律明白人 带动村民学法守法用法
律师唐琳是石棉县迎政乡新民村的法律顾问,在其指导下,新民村成立了天源核桃合作社。
帮助合作社制定章程、合法经营,让村民抱团闯市场,是唐琳的职责。“我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村上培养一批法律明白人。”唐琳说。
迎政乡每月组织一次法律明白人培训,由司法所助理员、派出所民警、法律顾问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等村干部和村上的致富带头人等提供法律培训,将他们培养为法律明白人,这些法律明白人将在日常生活中了解村民的法律服务需求,积极引导村民依法维权。通过法律明白人的努力,新民村今年已调解矛盾纠纷60起,修订完成了村规民约,为新民村顺利脱贫构建了良好的法治秩序。
“培养法律明白人的意义是什么?”“你们培养的法律明白人参与群众的矛盾纠纷调处,和人民调解员的工作有什么区别?”
面对记者的提问,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用看得见的事实一一作了解答。在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一批优秀法律明白人,他们不仅自身法律知识储备及素养得到了提升,还通过实际行动积极带动广大村民学法、守法、用法,在基层法治宣传和民主法治创建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当然,这些法律明白人经常活跃于乡村、穿梭在村民之中,调解村民矛盾纠纷,联合村上开展法律讲座,提供法律咨询,受到了村民的广泛认可,大家纷纷为他们点赞。
完善一个村规民约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村民自治权利高,村规民约定调调。致富不仅靠勤劳,合法才能根基牢……”走进雨城区八步乡李家村,村活动广场上,《李家村村规民约》引人注目,村规民约以顺口溜形式编成,通俗易懂。村道两边,法治宣传栏随处可见。
一旁的村活动室内,一堂生动、实在的法治课正在进行,活动室内座无虚席,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
“如果直接讲法律法规,会觉得枯燥,只有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大家才听得明白。”该村第一书记兼授课人郝益说,李家村每月定期组织法治课,主要讲禁毒、防盗、农村纠纷处理等方面的法律知识。
自村里的“法治夜校”开办以来,村民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从开班以来,共举行了十余场讲座。
“通过学习或培训,村民法治意识普遍增强,打架斗殴事件明显下降,村民知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进一步浓厚。”目前,受过培训的村民不管是在家立业还是外出打工,都能很好遵纪守法,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村规民约植根于乡土社会,凝聚着基层群众的共同道德、情感、精神和价值观念,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约束性,在实现自我教化、矛盾化解、移风易俗、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村规民约作用之所以在基层治理中表现出日渐式微的态势,最重要的恐怕还是其发展的滞后。
而要重塑村规民约的时代价值,关键在于提高村规民约的认知度和认同度,提升它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让它重新成为影响并规范村民生活的约定和准则。这也是法治扶贫“五个一”涉及“完善一个村规民约”制定的初衷。
实践证明,越是富含法治精神、严守法律规则的村规民约,越能获得村民发自内心的支持,越能成为村民自觉遵循的公序良俗,越能营造风清气正的乡村秩序。只有让村规民约与法律有机衔接,将法治精神融入村规民约,才能更好地激发乡村振兴活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法律作为整个社会的共同底线和准则,村规民约不仅是对法律规则的有益补充,也是对法律制度的通俗化、地域性诠释。只有在法治框架内对村规民约予以不断完善,才能最大化地彰显村规民约的功能和价值。”对此,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提升村规民约的法治化水平,是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必然选择和有效路径。
化解一批矛盾纠纷 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名山区茅河乡素有“中国茶苗第一乡”之称,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农、茶商会到这里引苗育种、收购鲜茶。因此,茅河乡将茶叶产业作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来发展。
村民在茶苗培育、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等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矛盾纠纷。茶产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部分矛盾纠纷单靠人民调解已不能有效化解,严重阻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为夯实基层工作,更好地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两年前,茅河乡党委政府召集诚信度较高的茶叶经营者、花卉苗木协会工作人员、村干部、法律工作者、公安民警等24名调解员组成了茶产业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茶调委)。
茶调委成立没多久,就遇到一起涉及数十万元的矛盾纠纷。一外地采购方需要采购300万株茶苗,商议市价8分钱一株,中间商支付了10万元定金后,将300万株茶苗运送往外地。外地采购方以茶苗不符合要求为由拒绝接收,村民眼见损失巨大,与中间商产生了矛盾纠纷。
事件发生后,茶调委迅速安排专业调解员,一方面对当事双方从法律、商贸、情感的角度给予调解;另一方面充分运用茶产业的行业资源,迅速找到3家合作社,以5分钱一株价格收购了大部分茶苗。中间商在此基础上给予补差,售苗村民很快收到了全款,中间商减少了资金损失,双方皆大欢喜,对调解工作表示满意。“说到底,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茅河乡一工作人员说道。
将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同群众工作相结合,下大力气解决一批贫困村群众生产生活中久拖未解的矛盾纠纷。近年来,我市司法行政系统依托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和扶贫包户干部,不定期分批组织机关干部深入农户家头、田间、地头、村头,针对贫困村常见多发的矛盾纠纷,深入排查,做好教育疏导、协商调解工作,就地化解矛盾纠纷。针对精准扶贫过程中发生的土地流转、征地拆迁补偿等矛盾纠纷,实施帮扶单位包户干部包案化解责任制,运用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等,开展法律风险防控和矛盾纠纷分类调处,确保扶贫政策落地,扶贫项目顺利实施,为顺利脱贫奠定了良好基础。
教授一套维权方法 建设法治新农村
前不久,雨城区北郊镇张碗村里,格外热闹。雨城区11所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的骨干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来到这里,为村民开展法治课。
“一年当中不仅有这样细致的法律服务,还有多种多样的宣讲,提高了村民的法律意识,村民懂得维权了。”张碗村党支部书记杨海说。
张碗村是雨城区的近郊村落,村民外出务工人数多,但因大家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吃亏不少。如今,村活动中心设立了法律接待点,执业律师在此定点接受村民的咨询。来自雨城区司法局等单位部门的法律工作者还常常到村上开设法治课,逐步提升村民的法治意识。
“随着《雨城区微权清单五十条》的普及,村级事务监督更加有力,村民对干部更加信任。”杨海说,村上不仅通过院坝会、田坝会等收集群众意见,引导村里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并且充分发挥《雨城区微权清单五十条》的作用,用规章制度维护村公共设施、环境卫生等,提升村民自治能力;针对精准扶贫过程中发生的土地流转、征地搬迁补偿等矛盾纠纷,严格按照《雨城区微权清单五十条》流程,实施帮扶单位包户干部包案化解责任制,运用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等方式,开展法律风险防控和矛盾纠纷分类调处,确保扶贫政策落地,扶贫项目顺利实施。
“看,我家墙上贴了‘政务监督联系卡’、‘便民法律服务牌’和‘便捷维权途径牌’,维权很方便。”脱贫户冯定录说,全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都和自己家一样,张贴了维权卡片,驻村帮扶小组还教授了一套维权方法,让村民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帮助村民掌握一套维权方法,引导贫困地区群众遇到问题时能理性维权,助力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最后一公里”。
今年以来,我市司法行政部门坚持经常性地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组织结对帮扶干部进村入户,通过支部会、党员会、群众会、院坝会,墙报、标语、显示屏、微信微博等形式,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把相关政策法律和扶贫措施讲清楚、讲明白、讲到位,使群众知晓自己的权利义务。
同时,定期公布全村规划实施情况、各级政府惠农政策补助执行情况、集体资产管理等重大村务推进落实情况,并制作“政务监督联系卡”、“便民法律服务牌”、“便捷维权途径牌”等,广泛告知群众维权方式和途径,搭建起群众维权平台,依托“便民服务代办点”受理咨询、信访、投诉、举报等工作。
采访手记
法治扶贫惠民
培植贫困地区法治意识
贫困地区是法治建设的薄弱环节,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从贫困地区法治建设这个突破口入手,为全市脱贫攻坚构建了法治良序。
自法治扶贫“五个一”开展以来,我市为贫困村配备法律顾问、完善村规民约,培养法律明白人4000余人,开展法治宣讲2000余次,提供法律服务7000余次。同时,帮助贫困村化解矛盾纠纷7500余件,帮助贫困户依法维权475次。
法治扶贫“五个一”帮助村民树立了正确的法治意识,教会他们找到正确的维权方法,引导大家建立法治理念,不但化解了群众的矛盾纠纷,还从村民内心深处培植起法治意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已然在雅安大地基本形成。
如今,凡是涉及贫困户案件,一律不作经济困难状况的实质性审查,全部予以法律援助,并实行“优先立案、优先指派”……全市法律援助机构畅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简化农民工、贫困群众等法律援助案件的受理程序,快速办理,并充分发挥“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的网络优势,开通了法律援助咨询电话,随时接受贫困群众求助。
法治扶贫是一项惠民工程,通过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等举措,广大群众不仅成为了法律法规的明白人,更成为了村规民约的践行者。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石雨川
审稿:白雨锶
责任编辑:夏天
来源:雅安日报/北纬网 日期: 2019-09-26 08:41:12
编辑:夏天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