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9-11-08 08:22:41 来源:雅安日报/北纬网
他抚摸着胸前的纪念章,深情地说:“这枚纪念章,代表国家对老兵的敬重,对我们的认可,我非常激动,也很欣慰……”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99岁的革命老兵张正纲获得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戴上纪念章,张正纲倍感光荣
往事——
义无反顾投身抗战
近日,记者来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雅安医院时,张正纲和老伴已在病房早早等待、迎接。
“短短几年内得了两个奖牌,一个是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一个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我心里特别高兴。”张正纲谦和地说,“很多战友都先走了,他们的故事比我多得多。”
眼前这位99岁的老人,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回忆起忘事,依然难掩满腔激情。
谈话中,老人不时流露出对那段烽火岁月的怀念和对自己传奇经历的自豪……
1940年夏秋,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第四个年头,日军把进攻的矛头重点指向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实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
沁源,一座“英雄的城”,这里是张正纲的家乡,也是老人曾经亲历“百团大战”所在的太岳军区的抗日根据地。
日军初占沁源后,从临汾到屯留的临屯公路和从安泽到沁源的安沁大道,成为沁源日伪军最初的主要补给线,同时还起着将太岳军区南北分割的作用。
当时,张正纲带领30多名抗日自卫队员在沁源、武乡沿线一带打援、阻割日军,破坏日军的交通、水利、通信、公路等设施。
“1942年10月20日,日军占领山西沁源县城,但马上就被我军围困,寸步难行,只能在县城里活动。
为了切断日军的补给运输线,沁源县抗日指挥部研究决定,由38团6连和县大队、游击队、自卫队配合在日军运输线上必经的周西岭打伏击战。
“我和胡元锁、宋宝元共6人埋伏在周西岭右侧,一直等到日军骡马运输队的到来,指挥员一声令下,我们的机枪、步枪、冲锋枪一起扫射,手榴弹在敌群中开花,毫无戒备的日军一下子被打得人仰马翻、四处逃窜。
“趁此机会,我们向敌人发动了冲锋,我和胡元锁快速冲到山沟,将骡马堵截缴获。战斗约进行了30分钟,大获全胜。”张正纲回忆道。
感触——
一切付出都为了抗战胜利
1943年春,张正纲所在部队存放在沁源城关北、寨坡附近窝洞里的粮食被日军发现了。
“38团的一名年轻班长带领3名战士,在洞顶站岗掩护,我们20多人进洞搬粮,刚出洞口,正好碰上日军的马队也来洞里抢粮,于是打开了。”张正纲回忆道,当时,他们的手榴弹发挥了威力,把敌人暂时打退。“于是我们快速将粮食背上,手持步枪,从原路往山上跑。城关的日军也赶来,企图把我们包围起来。”
战斗持续了2个小时,双方僵持不下,日军最后退回城里。
当时,日军侵华总司令不甘心历次失败,将剿共重点选择在沁源。日军为彻底摧毁我方抗日根据地,从1938年至1943年进行了8次大扫荡。
1945年初,毛主席在延安发出了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反攻号令,太岳军区指令沁源军民总动员,向城关、交口守敌反动围攻,尽快消灭敌人。
“反攻命令下来后,我们立即执行,当时光地雷就准备了1万颗,最后用了4000颗。”张正纲说。
六年半的浴血奋战,沁源军民用围困战、麻雀战、地雷战、游击战等灵活方式,共作战3000多次,终于将狼狈不堪的敌人赶出了沁源。沁源军民取得了辉煌战果,是抗日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激动——
纪念章是荣誉更是记忆
昔日的沙场英雄,今日的垂垂老者。
10月1日一大早,张正纲便和子女们一起守候在电视机前,收看国庆阅兵。老伴说,那天带上纪念章的张爷爷很精神、很开心、很激动,一家人就像过节一样。
不过,此时坐在电视机前观看阅兵的张正纲,心境和家人们有些不一样。他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许多为新中国成立流过血、拼过命,而今已离他远去的人们。
“对于我而言,纪念章不单是荣誉,更是一份记忆和怀念,怀念战友,怀念那些牺牲的亲人,记住那些艰难的岁月和胜利的日子。”张正纲动情地说,这是属于他的荣誉,也是不朽历史的见证。而老人佩戴上纪念章的笑容,仿佛流露着近一个世纪的故事,那故事诉说着百年沧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用青春保家卫国,张正纲觉得无比光荣。如今,国泰民安,他更深感欣慰。
张正纲是一名老兵,更是一位英雄,他常常说自己普通得不能再普通,而内心却始终激荡着有国才有家的祖国情、故园情,永远坚守着一生不变的信念与追求——不忘初心,永远跟党走……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是很多同志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临别之时,张正纲反复念叨,一定要爱惜我们的国家,把祖国建设得更好。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石雨川
审稿:白雨锶
责任编辑:任思瑗
来源:雅安日报/北纬网 日期: 2019-11-08 08:22:41
编辑:任思瑗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