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9-10-13 08:41:47 来源:雅安日报/北纬网
川农大师生在校园里交流学习
从1956年到雅安建校开始,四川农业大学已经在雅安走过了60余年的历程。
60余年来,四川农业大学始终将自身发展与服务“三农”紧密结合,不断探索和创新服务“三农”的新机制和新途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是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60余年来,一代代“川农人”继承着学校的优良传统,怀着兴农报国、振兴中华之志,艰苦创业,自强不息,默默耕耘在农业科教第一线,为中国农业发展进步培养了大批人才。
经过数代“川农人”的薪火相传和不懈努力,四川农业大学形成了“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
英雄简介:
“川农大精神”贯穿四川农业大学办学全过程,是该校校园文化最核心的价值追求和品格特征。
多年来,该校培养的众多出国留学人员,在留学学成后大多归国回校继续工作。
到2000年时,四川农业大学留学归国人员占留学人员总数的85%。
2000年7月,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和省教育厅党组作出决定,号召全省教育战线学习和弘扬“川农大精神”。当年6月起,《人民日报》等中央和省级主要媒体先后对“川农大精神”进行了广泛宣传报道。
2008年11月,四川省委宣传部组织近10家省级媒体对“川农大精神”进行宣传报道,社会各界再次掀起学习“川农大精神”的热潮。
英雄故事:
85%的回归率 铸就“川农大精神”
10月10日,74岁的杨婉身像往常一样,在四川农业大学内散步。
杨婉身夫妇都是四川农业大学教师,退休后,他们仍居住在四川农业大学校内。
“梧桐树长高长粗壮了,除了两幢教学楼还保留着原貌外,学校的变化越来越大。”杨婉身感叹。
杨婉身口中的“两幢教学楼”,是原西康省政府留存下来的办公楼。
1956年,四川农业大学从四川大学农学院分离出来,从成都迁往二郎山下、青衣江畔的川西小镇。杨婉身的父母是四川大学农学院的教师,他们随学校一起迁到雅安。
那一年,11岁的杨婉身和父母一起来到雅安,来到四川农业大学。
“那时,整个学校除了原西康省政府的几栋办公楼房外,就是一批热血沸腾的教师。地处偏僻,信息闭塞,能办好一所大学吗?”杨婉身说,答案是肯定的。
那些年,在杨婉身父辈们及众多教师的努力下,四川农业大学慢慢在雅安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在四川农业大学发展的过程中,杨婉身也在不断成长。她在雅安读完小学、中学和高中后,考入四川大学化学系。
1980年,从四川大学化学系毕业后,杨婉身选择回到最熟悉的地方——四川农业大学工作。在学校,杨婉身主要从事生物化学方面的基础教育和科研工作。
1985年,四川农业大学给予很多年轻人出国深造的机会,杨婉身选择去德国留学。1987年10月,杨婉身正式前往德国进修,于1989年10月回国。
在德国留学的两年时间里,杨婉身在一些研究所里从事生物化学技术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学到了很多先进知识。
在杨婉身记忆里,那一次出国留学的还有曾任过校长的文心田等好几个不同学科的教师。那时,“川农大”的留学游子,每逢节假日都会收到四川农业大学校领导亲笔书写的慰问信、贺年卡。
一方是学校对莘莘学子的期盼,一方是学子对母校的感念,这种交织的感情如一根无形的风筝线牢牢把双方拴在一起。
“四川农业大学支持我们,培养我们,并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我们没有理由不回国,没有理由不回到学校!”杨婉身说,学成后,和她一起前往德国留学的学子们全部选择回校继续任教。
随后的日子里,四川农业大学又不断鼓励众多年轻教师出国留学,他们留学后都相继回到四川农业大学任教……到2000年时,在四川农业大学,留学归国人员占留学人员总数的85%。
这些留学归国人员为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作出了贡献。
2000年2月,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四川日报》《中国教育报》记者联合组成的“川农大精神”调查组,到四川农业大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并将“川农大精神”的内涵正式确定为“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自2000年6月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以及四川电视台等中央和省级主要媒体对“川农大精神”进行了集中宣传和报道,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
“川农大精神”正式出现在人们视野中,而“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16个字,早已深入杨婉身等四川农业大学师生心中。
如今,“川农大精神”犹如一座丰碑高高耸立在学校改革发展的前沿,不仅记载和镌刻着四川农业大学艰苦创业的辉煌历程与成就,还以其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引领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川农人在追求真理、造福社会的征途上作出更大的贡献。
点赞英雄:
心系“三农” 振兴中华
2000年7月,四川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和省教育厅党组联合发出《关于学习“川农大精神”的通知》,号召全省学习“川农大精神”。
“学校有一种精神,激励着我们。”杨婉身说,四川大学农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前身)第一任院长、著名水稻专家杨开渠教授,早年留学日本,是世界上最早系统研究再生稻的学者之一,建校初期,足迹遍及四川各地农村,其艰苦奋斗、严谨治学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川农人。
“在川农大,尊重知识和人才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每一名教师都能在四川农业大学内安居乐业。”四川农业大学前党委书记、校长文心田说,在四川农业大学,无论是激励政策,还是职称评定,“洋博士”“土博士”都一视同仁。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部长江英飒说,多年来,“川农大精神”贯穿学校办学全过程,成为校园文化最核心的价值追求和品格特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认可,对促进学校改革发展和学生全面成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黄伟
审稿:白雨锶
责任编辑:夏天
来源:雅安日报/北纬网 日期: 2019-10-13 08:41:47
编辑:夏天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