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8-12-26 08:59:54 来源:雅安日报/北纬网
四十年改革春风浩荡,数十年发展扬帆再起航。
四十年来,深深扎根在汉源山区、大渡河畔的汉源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步履铿锵,砥砺前行。
忆往昔 汉源农信砥砺前行
1953年10月,汉源县人民银行在富林乡广源村李玉珍农业互助组试办信用合作组,12月在市荣(后合入富林镇)、大田乡试办信用合作社,随后汉源县各乡逐步建立信用社。
1983年,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体制改革的需要,国务院提出将农村信用社办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1984年,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汉源农村信用社成立了具有调剂资金,交流信息作用的汉源县信用合作社联合社,由农行领导,全县共有信用社42个,信用分社4个。
1996年,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汉源农村信用社正式与农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由此开启了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2005年,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进入关键时期,汉源联社严格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改革总体要求,通过清产核资,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政策扶持、人民银行专项票据支持下,经过银监部门的核准审批,于2007年,完成了以县级为单位的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筹建与开业,成立了汉源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改变了过去县乡两级法人管理体制,实现了由县级联社管理为一级法人的管理体制,实现了对人、财、物统一管理,增强了自身发展活力,实现了集约化管理。
40年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不断发展,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汉源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简称:汉源联社)实现由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农行代管到自成体系,从创立初期的“挎包银行”发展成为今天的现代农村合作金融企业,成为汉源县一支强劲的金融支农主力军。这支活跃在农村一线的金融支农主力军,成长为联系全县32万人民的金融纽带,为汉源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96年汉源县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会议留影
改革初期汉源农信社营业柜台
看今朝 汉源联社蓬勃发展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截至2018年10月末,各项资产总额较行社脱钩时的1996年末资产总额增长1877.67%;各项存款余额较行社脱钩时的1996年末存款余额增长2986.46%;各项贷款余额较行社脱钩时的1996年末贷款余额增长2304.88%,存、贷款总量均居全县银行同业之首。
金融惠农品牌凸显
在全县率先形成“阳光信贷”“金融服务村村通”和“小额信贷扶贫”等特色服务品牌;率先实现乡镇金融机构全覆盖,主动承担并全面代理发放涉农补贴、城乡低保、养老保险等服务项目,惠及全县所有农户。
运行质态保持稳健
全联社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不断向好,从不达标到现在的达标优化,发生巨大变化。经过10年时间,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
成绩的背后,是汉源农信人的不懈努力。
扎根“三农” 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
优化结构调整,助推产业发展;专注小微实体,提升服务水平;简化贷款手续,支持瀑电建设;支持灾后重建,勇担社会责任……
40年改革发展,汉源联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宗旨不动摇,通过吸收股金、组织存款和发放贷款、帮助农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通过优化信贷投向,重点支持具有资源和市场优势的特色果农产品;因地制宜支持特色工业;积极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为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活跃农村市场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壮大的汉源联社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特别是针对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新趋势,积极主动支持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助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贷款净投放一直占县域金融机构贷款投放总量的70%以上。在信贷资金投放中,重点支持了特色农产品及相关农副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领域的资金投放和畜牧养殖业的信贷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汉源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发展。
汉源联社党委班子成员及工作人员一行走访联系帮扶的大树镇大维村贫困户
汉源联社首个乡村金融综合服务点在古路村建成并运行
近年来,汉源联社积极对接县域产业发展格局,大力支持与城镇化紧密配套的农产品深加工、小微企业和工业园区建设,支持了一批县域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的发展。汉源联社还根据汉源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工业强县的战略目标,加大对民营企业信贷投放力度,壮大和发展了一批规模以上民营企业。
与其他四川灾后重建城市不同,汉源县是唯一“灾区加移民县城”。因国家重点工程之一的汉源瀑布沟水电站建设,汉源县城需整体搬迁,涉及淹没区内的移民达到10万人。2008年,面对灾后重建与移民搬迁的双重压力,汉源新县城房建工作拉开序幕,县内各企事业单位纷纷开始集资建房,许多人对马上要缴纳的数万元房款开始犯愁。为解决移民搬迁建房款短缺的困难,2008年7月,汉源联社简化贷款手续,制定了《城镇职工建房贷款的管理办法》,推出了“安居乐”住房贷款,对移民筹缴建房款不足部分给予信贷支持。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突袭,地动山摇之后,汉源县农房、工矿企业等各方面损失严重。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汉源联社及时发放贷款,大力助推灾后恢复重建。
2013年4月20日,芦山县发生强烈地震,汉源县再次成为受灾县,数千户受灾农户受损房屋需要重建,汉源联社总结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经验,待县财政、移民等部门确认受灾对象后,及时制定了《“4·20”灾后重建建设操作实施细则》,简化受理手续,依据受灾对象清单及时发放重建房贷款。2013年10月16日,发放首笔“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农户重建贷款。
2016年9月21日,按照中央精准扶贫工作相关部署,汉源联社发放了第一笔扶贫小额贷款,截至目前,信贷投放量为全市金融系统之最。
汉源联社工作人员向古路村村民现场宣传金融知识
破冰探索 当好农信社改革探路者
产权改革,激活“一池春水”;政策助力,开启“机遇之窗”;管理转型,紧跟“时代节拍”……
四十年来,汉源联社始终立于改革创新前沿,审时度势,大胆探索,坚定市场化改革取向,全面推进产权制度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在公司治理,资本合作等重点改革事项上不断进行新的探索,积极构建良性的自我发展机制,实现了改革与发展的齐头并进。
近年来,汉源联社按照《公司法》对法人治理的相关要求,积极构建新的法人治理架构,健全法人运行机制,完善协调机制,转换经营机制,建立起符合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法人治理结构,产权改革稳步进行。
汉源联社始终把握国家扶持农信社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汉源联社充分发挥协调服务功能,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面落实了票据兑付、财政扶持、税务减免等专项政策,借助机制转换与自身努力,积极化解历史包袱,初步建立起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同时,汉源联社向人行申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基础成员,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加速进程下的竞争与挑战。
汉源联社转变经营管理机制,以客户为中心,按照业务经营专业化、运营管理集中化要求,推动管理向扁平化转型,实现对客户“一站式”服务;落实银监会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完善履职平台,规范操作制度,配备工作人员,畅通内部信息沟通渠道,充分发挥理(监)事会和专门委员会的作用;指导引入经济资本理念,运用管理会计工具,建立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强化资产负债结构管理;转变传统的粗放经营模式和外延式增长方式,以推进战略转型为抓手,着力构建以市场为导向、客户为中心、信息化为基础、机制配套、体系全面、流程规范、风险可控的经营管理新模式。
普惠金融 打造金融“民生工程”
坚持科技兴社,推动业务发展;坚持惠农兴村,延伸服务“触角”;坚持资源积聚,打造人才队伍……
四十年来,汉源联社按照普惠金融理念,以“农民的期盼”为工作的着力点,牢牢把握“服务‘三农’、惠及民生”工作主线,坚持服务先行,以设置乡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点)为突破口,构建服务“三农”金融网络,为农户提供了方便、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务,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全域覆盖。
汉源联社创建之初,员工队伍多为小学和初中文化水平,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短缺,农村信用社在农行代管期间,采取委托银行学校培养教育、向社会公开招收录用较高文化水平的高、中专毕业生等方式提高员工素质。行社脱钩后,农村信用社又引进了一批大中专毕业生,通过员工岗前培训、自学考试、脱产学习、在职函授等再教育方式和参加全国专业技术资格职称考评,队伍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提高,高素质管理人才不断涌现,人才储备增加。
汉源联社全面推进“智慧银行”建设,不断完善创新“三农”服务体系,构建打造农村支付结算平台、农村信贷支持平台和农村代理业务平台。2001年,汉源联社营业部接通单机版的汇兑系统电脑,用于接收各类跨行汇兑业务;2007年7月28日,SC6000系统上线,所有网点均接入大小额系统,并通过农信银行系统进行全国农信的通兑。多年来,陆续推出移动金服平台、多功能智能清算平台等便民服务创新项目;成功上线管理会计、顾客关系管理、流动性管理、产品定价等业务精细化管理系统,提升了全社电子化、信息化水平,增强了核心竞争力。
汉源县位于泥巴山之南,因其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受限,经济发展受制约。作为致力于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地方金融主力军,如何打赢这场脱贫攻坚硬仗,助力全县贫困群众同步奔康?
汉源联社积极思考、主动作为,坚持精准扶贫的总体思路,精心优化乡镇网点布局,打造村组服务平台,构建乡村金融服务站(点)。
严格管理 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以建章立制为纲领,抓住规范管理“牛鼻子”;以风险管控为基准,严守合规经营“生命线”;以提升质效为目标,坚决打好不良资产清收处置“攻坚战”。
40年的内部改革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和挑战为资产质量。为此,汉源联社从多维度推进完善经营机制、管理流程,探索出既顺应现代金融企业管理要求,又彰显汉源农信特色的管理模式。
近年来,汉源联社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管风险的理念,强化制度建设与执行;以建立健全法人治理为切入点,完善法律事务组织体系和法律风险防范制度体系,着力强化法人单位领导班子的法治思维;全面建立党委统筹领导下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制度及程序,推动公司治理由“形似”向“神似”转变。以流程管理为依托,激活精细管理“原动力”,推进组织架构、公司治理、顾客关系管理、流程建设、风险管理等一系列精细化管理建设工作,全面打造现代农村金融企业。
汉源联社坚持底线思维,严守合规经营和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红线。推进授信管理集中化、标准化,防范信用风险;推进运营集中管理,防范操作风险,落实集中对账、集中事后监督,优化风险监督和预警,提升集中授权交易范围,强化印章和档案管理;持续提升全联社合规风控水平,以案件专项治理为抓手,通过加强案件风险排查、合规管理督导,持续推进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等多种措施,增强合规管理的主动性和前瞻性;推进审计体系建设,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定期组织开展安全保卫、财务会计、票据授信、资产质量等专项检查,促进依法合规经营、持续稳健发展。
汉源联社始终把防控风险特别是化解不良贷款作为重中之重,以决战决胜的勇气坚决打好化解不良贷款“战役”,重拳出击,坚决打好不良贷款攻坚战。1978年12月至2018年10月末,40年间,该联社不良贷款除受国家调控政策影响外,余额和占比均随着商业化和公司治理的推进,持续向好发展。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黄伟 采写 汉源联社供图
审稿:白雨锶
责任编辑:任思瑗
来源:雅安日报/北纬网 日期: 2018-12-26 08:59:54
编辑:任思瑗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