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8-07-20 16:23:55
近年来,雅安市社区矫正机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研究新时代社区矫正规律,大力加强社区矫正机构队伍建设,确保了社区矫正工作持续安全稳定,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开创了社区矫正工作新局面。
一、突出机构设置,推进全市社区矫正机构“队建制”建设
2015年,雅安市编委同意设立雅安市司法局社区矫正执法支队(社区矫正科),设支队长、副支队长各1名,增加副科级领导职数1名。此后,各县(区)编委批复当地司法局设立社区矫正执法大队(社区矫正股)。雨城区、天全县、荥经县司法局根据当地司法助理员数量实际,设立社区矫正执法中队。2016年,全市有1个社区矫正执法支队,8个社区矫正执法大队(社区矫正工作股),25个社区矫正执法中队。大力推进基层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室建设,目前,全市依托规范化司法所打造了100余个社区矫正工作室。
二、突出刑罚执行,推进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队伍专业化
雅安市司法局严把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入口关”,社区矫正执法支队现有2名法律专业人员,都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法律素养较高,实战经验丰富,社区矫正执法指导监督有力有效。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在芦山、宝兴、雨城等受灾严重的地方,数十名社区服刑人员不顾个人安危,积极参加抢险救灾,表现突出。市司法局在给社区服刑人员提请减刑工作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经多方协调,雅安市首次对6名社区服刑人员予以减刑,为社区矫正减刑规范化提供了“雅安范本”。
各县(区)司法局通过遴选、公开考试,面向社会招录具备社区矫正专业或法律、心理学等专业学历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41名;通过鼓励支持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学习法律知识、参加国家司法考试,在刑罚执行工作中提升法律素养,逐步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水平,确保了社区矫正工作安全稳定。
三、突出政法专编,推进司法助理员队伍建设上台阶
推进落实《中共雅安市委办公室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两所一庭”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司法助理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人民法庭、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干警职级待遇相关问题的通知》,固化司法助理员政法专项编制探索创新成果。天全县通过考核选拔了7名在乡镇长期专职司法所工作的优秀公务员为司法助理员,在转变身份的同时,实现了司法所工作特别是社区矫正工作无缝衔接、有序推进。截至目前,全市143个司法所177名司法助理员政法专编,市司法局机关政法编制32名,6县2区司法局机关政法编制共为104名,形成了“重基层强基层”的鲜明导向。
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司法所作为县(区)司法局的派出机构,县(区)司法局主管和乡镇(街道)协管的双重管理体制。”目前,全市司法助理员管理机制完善,司法助理员队伍建设向专业化、正规化迈进,根本扭转了“基层司法所无专人、乡镇(街道)派公务员或事业人员兼职社区矫正工作”的原貌。同时,通过增设“司法协理员”“司法辅助人员”岗位,基层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力量得到进一步增强,社区矫正规范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突出业务培训,推进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知行合一
推行“考试型、竞赛型、实战型”培训,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过硬、素质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社区矫正执法队伍。考试型培训,通过不定期组织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开展入职培训班、参观学习研讨会、结业考试,进一步提升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应知应会。严格执行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六不准”。因未严格实施《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的学习教育和社区服务工作,雨城区合江司法所司法助理员范某受到行政警告处分。竞赛型培训,通过开展社区矫正档案评比、业务知识技能竞赛,引导和激发广大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立足本职岗位学习业务技能,参加竞赛切磋技艺,争当社区矫正能手,增强队伍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2016年7月,刘朝宽副厅长出席雅安市社区矫正执法技能比赛并发表讲话,要求全省各地要借鉴雅安比赛形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岗位练兵活动,推动岗位练兵成为队伍建设的新常态。各市州社区矫正分管领导、社区矫正支队(科、处)负责人观摩了比赛。实战型培训,通过协调建立政法委执法督查、司法局与检察院联合执法检查、县(区)司法局之间年度执法交叉检查等工作机制,从政法系统、司法行政系统两个层面严格规范社区矫正工作,促进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知行合一。严管厚爱,及时向组织推荐优秀司法助理员,截至目前,全市已有73名司法助理员赢得了党委政府的信任、被提拔重用。
责任编辑:王茜
日期: 2018-07-20 16:23:55
编辑:王茜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