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7-06-27 18:09:39
安锋,男,彝族,1975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雅安市石棉县蟹螺藏族乡大坪村村民,现任大坪村党支部书记。
弟弟、弟媳离异外出,留下了两个孩子,是他抚养侄儿;内弟去世,留下了两个孩子,孩子母亲改嫁,还是他毅然担负起了养育孩子的责任。7年来,安锋抚养4个侄儿侄女、自己3个孩子和赡养自己母亲的艰辛,是常人所难以体会到的,他们夫妇也因此受到大家的广泛赞誉。
清贫家庭七年艰辛抚养四侄儿侄女
安锋家住蟹螺乡大坪村,是典型的中高山区,自然条件、基础设施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安锋家有70多岁老母亲,常年患有风湿性关节病,每月都需要吃药缓解病痛。安锋自己有三个年幼的孩子,最大的女儿12岁,最小的儿子8岁,都在蟹螺乡中心校读书。家里经济来源主要为安锋当支部书记每月1000多元的报酬、五亩多的玉米地和上山采药。
2009年,安锋的弟弟、弟媳离异,两人离异后都离家外出,至今都未曾与家里有过任何联系,家人也不知他们的任何信息。两人离异后,留下两个还在上小学的孩子无人照料。2009年,正值“5.12”地震农房重建时期,安锋家的旧房因地震严重损毁,夫妻两人正东拼西凑借钱准备重建房屋,家中可谓一贫如洗。但是,尽管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安锋还是和妻子商量,将抚养侄儿的责任揽到自己的肩上。
2011年,安锋的内弟去世,内弟妻子迫于生活压力,离家外出,又留下两个无人照料的孩子,安锋又将两个孩子接来家中,和自己的三个儿女和之前的两个侄子一起抚养,一大家子相依为命,他把7个孩子视作家庭和自己未来的希望,不论家中生活如何困难,坚持让7个孩子上学,把欢乐带进了这个家,在清贫的岁月里演绎人间真情。
抚养多年视为己出
2009年,安锋的弟弟、弟媳离异后,各自离家出走,对留下的两个孩子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性格上沉默寡言,在学校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叛逆心理。安锋在心理上积极开导,怕孩子有思想负担,安锋天天往学校跑,让老师多开导孩子,让同学们多与孩子耍。小学毕业时,两个孩子都顺利考上了中学,其中一个孩子还取得了全校第三名的好成绩。
2012年,内弟的孩子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了,然而内弟两个孩子的户口因为在甘孜州泸定县得妥乡,无法在石棉就学。“说什么,孩子也要上学”安锋心里打定主意。安锋夫妇就在得妥租了房子,让两个孩子过去上学,现在两个孩子由爷爷照顾,在得妥上学,日常生活费、学费和房租费都由安锋承担。
这是自己的本分和责任
家庭本不宽裕,如今又多了四个孩子,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安锋仍坚持每天早上五点多起来,在庄稼地里干农活。如果赶上采药的季节,安锋四点多就起来上山采挖药材,然后骑着摩托车送到石棉县城卖给药材商人。安锋作为村里的支部书记,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要忙前忙后,但是他从来没有向政府提到过生活方面的困难、抱怨工作辛苦之类的。一说起侄子侄女,安锋感到十分欣慰,虽然孩子们的学习成绩算不上出类拔萃,但是他们孝顺、懂事,家庭的不幸让四个侄儿侄女也过早懂得生活的艰辛。安锋对四个侄儿侄女视如己出,儿女吃啥穿啥,侄儿侄女就吃啥穿啥,“鞋子一买买7双、衣服一买买7套,就是尺码不同,都一样,每个孩子都平等对待,不能有差别”,安锋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安锋怕孩子心理有负担,常常对四个侄儿侄女说“只要你们长大成人了,生活过好了,我付出再多都值得,有我一口吃的,就有你们一口吃的”。在他看来,照顾四个孩子是自己的本分和责任,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平常。“我不照顾他们,谁去照顾他们”。7年多来,安锋勤俭持家,精心照顾老人和孩子,使老人有了幸福的晚年,孩子有了温暖的港湾。
光阴似箭,一晃7年过去了,安锋抚养的孩子已经有两个外出打工能够自己养活自己了。
好人寄语:“爱心接力棒只有代代相传,家庭才会幸福、快乐、和谐。只有每个人都奉献一点爱,家才会更温暖,只有每个家庭都幸福了,我们的社会也才会更和谐”。
道德点评: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面对4个需要抚养的孩子,他是那样的义无反顾,哪怕心力交瘁。七年来的坚守和付出,演绎了无疆大爱,写就了人间真情。七年来的坚守和付出,他用博大的胸怀和仁厚的挚爱,换来了人间至善至孝、至纯至爱、至善至美。七年来的坚守和付出,他践行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社会责任、共产党员的人生意义,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安锋的凡人善举深深地感染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从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道德的魅力、一种奉献的魅力、一种爱心的魅力!
责任编辑:夏天
日期: 2017-06-27 18:09:39
编辑:夏天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