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0-11-27 15:27:21 来源:北纬网
“老代,按照规定你符合第一书记轮换条件,组织考虑你家庭困难,又临近退休,可以不再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谢谢组织的关心,我个人的困难是小事,前锋村虽说脱贫,但奔小康的底子还不扎实,换个人可能会误事,我放不下,让我继续干吧!”这是时年58岁的代成勇接到雅安市税务局脱贫攻坚办公室电话后坚定的回答。2014年10月,53岁的代成勇作为雅安市第一批扶贫干部来到汉源县前锋村驻村扶贫,2015年8月受命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在山旮旯里一干就干了7个年头,他是参与全市脱贫攻坚战最早、最老的第一书记,人称脱贫攻坚战中的“老黄忠”。这7年,他解决了该村575人的行路难、饮水难、设施难的“三难”问题,2016年该村如期退出贫困村,成为幸福美丽新村;2017年8月被评为县级文明村;2018年全村183户57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60户210人全部实现脱贫摘帽,他本人2019年也被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如今,他把脱贫工作当成了他的事业,一心想着带领前锋村群众同奔康。
舍小家,为大家
前锋村在汉源是出了名的“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贫困村,2014年10月,代成勇第一次来到前锋村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他想过村里生活困难,但没想到有这么难!这座小村庄海拔在1600米以上,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60度以上的2000余亩坡地因缺水而寡收,人畜饮水全靠天;网络不通、群众就医困难;老百姓思想守旧,村里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外出务工,收入来源单一,缺劳力的家庭连买油盐都成问题……作为农村长大的人,代成勇心里五味杂陈,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前锋村变样子!
50多岁的代成勇患有高血压多年,妻子体弱多病,经常昏倒。儿子代鑫在异地工作,第一次婚姻留下一个两岁多的孙子需要他和妻子照管,重组家庭后,现儿媳又身怀六甲,因膝关节严重骨折,行走很不方便,家里的大小事都落在老两口的身上。可他放下家中的困难不提,一头扎进了前锋村,儿子常跟他说再不回家看看,孙儿都快要不认识爷爷了。7年里,他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到干部群众家的堂前屋后、田间地头,挖穷根;与村干部群众“打成一片”,摸情况;与村两委班子共谋发展思路……他把村里的老百姓当亲人,一心想靠党的好政策,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代成勇在村民家中
代成勇在村民家中走访摸排
解难题,拔穷根
在前锋村干部群众眼中,代成勇个头不高,但干劲很足,田间地头总能看到他的身影,这些年村民都亲切的称呼他为“老代”。通过走访调查,他发现前锋村要拔穷根,就得解决行路难、饮水难、设施难“三难”问题,修路、蓄水、改善基础设施成了老代的脱贫“法宝”。
村里的路没有硬化、又没人管理维护,多处坍塌、断裂,给村民出行带来极大不便和危险,老代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多方奔走,写报告、跑部门、找项目、筹资金。4年多的时间,在上级党组织的关心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他累计协调和争取到帮扶资金1000余万元,大力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新建2.7公里机耕道,建起田间耕作道,硬化1.8公里通组道路,解决了前锋村水毁公路整治、背后山机耕修建以及公路的安全护栏安装,让乡亲们走起路来更踏实。今年快要退休的老代目标很明确,要完成新挖2公里通组毛路、剩余农户入户路全硬化,实现通村路、通组路、产业路、联户路全硬化、全覆盖。
村里百姓吃水全靠天,没有水就没法发展产业,于是老代抓住县上人畜饮水工程项目实施契机,新建维修全村农业用水蓄水池200余口,新建3000立方米的生产用水蓄水池2个,维修扩建4个3000立方米蓄水池。2015年,争取到县上资金700多万,新建海子塘水厂。争取到水利局10.9万元新建1个饮水提灌站;在县水利局、县扶贫移民局帮扶下,得到项目资金20.6万元,实施2个山坪塘维修工程;在市税务局的帮助下实施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前锋村祖祖辈辈想解决却没有解决的吃水用水难题。
解决了行路难、饮水难问题后,老代又把目光放到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来,他协调投入资金10万元硬化村户外文化活动场所,建设标准化的村文化室;打造村级文化大院,为乡亲们开展业余文化活动提供场地。紧接着,又投资22万元修建了村卫生室,为就医提供了便利,实现小病不出村;同时,积极协调移动公司完成前锋村网络升级,实现了网络全覆盖;通过“四改三清三建”项目和“四好村”创建,极大改善了前锋村人居环境。面对眼前焕然一新的场景,前锋村村民叶之友感叹:“活了大半辈子,吃了大半辈子的泥浆水,咋个都没有想到能在2017年吃上干净的自来水,而且呢,村里不仅给我们硬化了村组道路,还把联户路修到了家门口,再也不用出门一身泥巴了,现在屋头也新买了农用摩托车,出门真的太方便了,感谢共产党啊”。
“脱贫攻坚、产业优先”。只有培植扶贫产业,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实惠,才能够真正治“穷根”、奔“小康”。经过多方考察,老代发现前锋村适合种植经果林和花椒,他邀请县农业局有关专家为老百姓讲授果林管理技术,组织干部群众及种植大户到县内多个乡镇进行参观学习,拓宽视野,坚定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他常说,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现在又回到农村,就要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于是,他从有限的第一书记办公经费中挤出资金为贫困群众、贫困党员购买化肥,帮助群众发展生产。正是有了持之以恒的艰苦付出,1500亩大樱桃在2017年顺利实现了投产,全村当年就实现收入600万元,2018年达到850万元,2019年更是高达900万元,老百姓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前锋村也在高山上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业的发展道路。如今,放眼望去,樱桃树、苹果树、花椒树连点成片,长势喜人,每到收获季节,村民个个喜笑颜开。前锋村的脱贫攻坚历程,也引起了国内主流媒体的重点关注,中国文明网、四川作家协会等对老代的事作了采访、报道,对前锋村大樱桃产业进行全方位的推介和宣传。“感谢党、感谢政府的关心,给我们这么好的政策,我们的第一书记帮我家发展了6亩左右的大樱桃,这两年收入都在6万元左右。现在重新修了房子,有能力给媳妇儿治病了,还把娃儿送到九襄读书了,屋头的日子一天一天好起来了。”这是已脱贫贫困户李学海这年头逢人讲得最多的一句话。
战疫情 同奔康
“这次疫情非同一般,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把家人安顿好,收拾好生活用品,天一亮就往村里赶”,这是今年春节老代写在日记本里的一段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他第一时间收拾行囊赶回前锋村,24小时的电话畅通,团年饭变成了方便面,挨家挨户了解情况,全村消毒,填满了老代的整个春节。他紧紧依托支部堡垒,念好“查、劝、守、帮”四字经。广泛发动群众,实行村、组网格化管理,带领村干部走遍全村183户村民,白天他上门摸排宣传,晚上加班汇总数据、建立工作台账、整理人员信息,下发网格清单,安排村干部一对一户管理,织就起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控网。他心系湖北疫情,号召全村村民感恩湖北2008年灾后援建恩情,两天时间,全村村民向湖北捐款9773元。
天气渐渐暖和起来,村民们开始担心起今年的收成,老代又马不停蹄地与村干部分组走访,统计村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安排专人到镇上采购农药、种子等生产物资,并在各路段设置疫情防控宣传服务站,为农业生产化肥、饲料留出绿色通道,驻村队员、村干部、党员网格分片包组到田间地头指导村民修枝、修剪、施肥、嫁接果树,做好登记、消毒等安全防护措施,多管齐下发动村民错峰出工,积极投身春耕生产,做到防疫和春耕复工有序推进。
“5月,我要为个别困难党员和群众购买化肥;6月,我要带领干部群众到县内学习经果林的生产管理技术;7月,我要组织全村党员群众开展脱贫攻坚知识竞赛”……老代的春耕扶贫“三部曲”,也是前锋村的一幅春耕春播图。看到全村群众过上好日子,老代感慨道,“心中只要随时装着老百姓,老百姓眼中就有你。”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再过一年,代成勇也即将退休。面对依然艰巨的脱贫任务,他目标清晰,“我要站好最后一班岗,让前锋村发展得更好。”
审稿:程普 白雨锶
责任编辑:夏天
来源:北纬网 日期: 2020-11-27 15:27:21
编辑:夏天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