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8-10-15 00:16:29
詹光能,男,56岁,汉源县国家税务局机关党委书记,汉源县坭美彝族乡火地村第一书记。
30年来,詹光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工作,为汉源国税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2015年,党组织选派他到汉源县贫困村——坭美彝族乡火地村担任第一书记,他义无反顾站到了脱贫攻坚第一线。任职后,他扎根火地村,长期吃住在村上,深入了解村情民意,以抓党建工作为突破口,凝心聚力,确定了帮扶思路,积极寻找扶贫项目,克服重重困难引进花椒、油牡丹种植等项目,农民收入大幅增加,火地村迈入脱贫致富之路。
他怀揣一颗炽热的心,以饱满的热情,坚持奋斗在脱贫攻坚道路上。
2015年,詹光能来到汉源县坭美彝族乡火地村。为尽快掌握村情民意,为精准扶贫打好基础,詹光能入村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深入基层,走家串户。
经过两个月的走访,詹光能对全村进行了细致的调研摸底,对火地村的基本情况、农户的种植养殖情况和群众生产生活情况都有了详细了解。
火地村海拔高度最高超过3000米,由于特殊的地理原因,高山上无法栽种经济林木,这里的村民只能种植土豆、荞麦等传统农作物,经济来源十分有限。
于是,带领火地村村民脱贫增收,成为了詹光能工作的难点和重心。在经过多番考察、研究之后,詹光能决定把花椒种植作为火地村脱贫的突破口。
项目决定了,要想帮助村民实现脱贫目标,詹光能需要组织动员村民,召开专题讲解会,让大家了解种植花椒的产量、产值情况和市场前景等,解决大家的思想包袱。同时,还需要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到三交乡进行实地参观,让大家看到成熟的花椒种植技术,和三交乡种植花椒的成效。
但即便如此,村民仍然积极性不高,2017年春季全村只栽种花椒600亩。直到6月份,不少村民看到嫁接的花椒有了成效,才纷纷行动起来,向政府提出了需要再栽500亩的要求。
为满足农户栽种愿望,詹光能安排包村农技员配合在村里发动党员育苗,并向单位领导汇报了工作情况,争取单位资金,用于适当地补助育苗户经济损失,争取让相关农户在2018年春季实现再种500亩花椒的目标。
如今,不少贫困户都种植了花椒,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在汉源县坭美彝族乡火地村海拔2000余米的大山深处,昔日“国花”牡丹正蓄积能量,静谧生长。
2015年,汉源县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汉源淦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紫斑油用牡丹种植、育苗、研发、加工、销售等工作。
同年10月,詹光能多番努力把淦川公司引进到坭美彝族乡火地村,公司在火地村三、四组试种了500亩适合高寒山区生长、开花漂亮、花期长的紫斑牡丹,据了解,紫斑牡丹是中国牡丹品种群中的一个优良品种,因其花瓣基部有明显的大块紫斑和紫红斑而得名,是我国新兴的木本油料作物。由其籽加工而成的牡丹籽油产品于2011年经国家卫生部公开批准为新资源食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这也是火地村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另一个新希望。
在前期,由于管理经验不足,油牡丹生长受损,不少农户对种植油牡丹失去了信心,甚至有部分农户将其挖掉,在地里种起了荞子。此事引起了詹光能的重视,于是,他连续召开党员干部会和群众会,甚至反复深入农户家中做思想工作,但是都无法解决部分群众的思想问题。
眼看一个适合高寒地区发展经济的项目即将夭折,詹光能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绝不放弃。”詹光能坚信,只要坚持,就能带领村民走出一条属于他们的脱贫致富之路。
之后,他与相关村领导反复研究解决方法,找到淦川公司反复沟通,争取公司的配合,在他的多番努力下,乡政府把争取到的土地坡项目集中在火地村使用。同时,淦川公司给予农户相应的经济补贴,用于农户移栽和补栽油牡丹。并向农户提供“双免服务”(即免费提供种苗,免费提供技术服务),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的订单式生产经营模式,如今,越来越多的火地村村民看到了油用牡丹的广阔前景,并加入到这一产业的发展中来。他们与淦川公司签订了紫斑油用牡丹种植合同,走出了一条真正属于火地村的脱贫增收之路。
“到2019年,一亩地的紫斑牡丹如果产籽200公斤的话,公司按保底价20元1公斤收购,我家38亩地的牡丹一年收入就可达到15.2万元……”看着自家地里勃勃生机的紫斑牡丹,火地村贫困户绍全福心里盘算着,脸上堆满了笑容。他说这与詹光能的不懈努力密不可分,在平时,詹光能挨家挨户的询问农户种植情况,实地查看油牡丹的种植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经过他的努力农户收入稳定了,大家心里对他十分感激。
詹光能担任第一书记以来,多次与相关部门协调,为全村争取机耕道修建和铺设资金44万元,新修机耕道8公里,铺设8.8公里。争取通村公路建设资金52万元,硬化主公路1公里;同时和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商量,搞好工作汇报,向市上争取资金143万元,打通了大渡河右岸产业环线,有效解决了群众经常反映的蔬菜运输难,出行难等问题,促进了县域规划任务的提前完成。
好人寄语:“党组织选派我到火地村担任第一书记是对我的信任,帮助少数民族同胞脱贫致富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道德点评:年过百半的詹光能毅然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不辞辛劳地为老百姓寻找脱贫致富的发展之路,尽心尽力为民办实事,他是优秀的老共产党员,他是火地村村民心目中实实在在的第一书记。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郑旸
责任编辑:夏天
日期: 2018-10-15 00:16:29
编辑:夏天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