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8-10-24 09:55:33 来源:雅安日报/北纬网
上个世纪80年代初,雨城区孔坪乡关龙村、河坎村等村村民就已经开始以编织竹梯、背篼、簸箕等竹编制品谋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简单、粗浅的竹编加工已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资文化需求,为带动一方致富,当地党委政府抓住竹编制品生态环保、富含传统文化气息,市场需求越来越大的契机找准定位,内引外联破解发展难题、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开拓市场,以做大做强林竹经济来助农增收。
雨城区立足优势,充分发挥竹编产业技术门槛低、覆盖范围广,行业带动性强,生态无污染,助农增收等优势,建立竹编产业脱贫帮扶机制,鼓励广大贫困户在龙头企业、合作社带领下发展竹编产业,挖掘产业新动能成为区党委政府促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巩固建立起“造血、活血”式脱贫奔康之路。
周公河沿岸孔坪乡段都生长着茂密的竹林
竹编产业核心区域——孔坪乡,位于雨城区南面,距离雅安市区10公里,是周公山旅游度假区的核心区,也是周公山温泉公园的所在地。全乡森林面积6.18万亩(其中竹林5万余亩),森林覆盖率81%,林竹资源优势明显。孔坪乡及周边沙坪镇、望鱼乡、严桥镇、晏场镇等乡镇560人成为竹编专业产业人员,带动贫困群众30多户50余人,年人均可增收5000元。
依托林竹资源 竹编“三变”助农增收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变资源压力为产业优势。以前,境内林竹均是作为造纸的原材料出售,群众收益低。孔坪乡党委政府通过全方位考察研究决定引进竹编产业,挖掘、提升林竹附加值。以竹为“媒”。依托当地竹资源,发展竹产业,挖掘、弘扬竹文化,加强竹产品和商品的策划和包装,实现产品与市场的有效对接,统筹竹资源。以竹为“题”。建成了集竹编展示、销售、观光、体验为一体的竹文化产业园区,以良好的效益调动了群众加入竹编产业的积极性,林竹价值大幅增长,实现林竹资源过剩压力向产业资源优势的良好转变。
从粗放经营到精细化发展,变竹编小产业为大产业。针对竹编产品种类不多,工艺落后的现状,深化供给侧改革,采取购买技术、联合开发等新形式,加速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探索“两条路子”,竹编产业从“粗”到“细”。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的竹编新技术研发之路,面向市场开发让广大消费者看得上、买得起、带得走、可实用的竹编日用新产品。积极推动以竹代木、以竹代塑、以竹代铁等新型竹制品的研发与生产。加快推动竹编产业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之路,着力开展技术攻关和工业化,提高竹编产业机械化水平,提升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实现“一个转变”,竹编产业从“小”到“大”。竹编产品发展到目前的平面竹编、立体竹编和瓷胎竹编三大系列,平面竹编包括平面竹画、竹字等工艺品,立体竹编包括背篓、簸箕、撮箕等生活用品、藏茶包、包装盒等生产用品及灯笼等装饰用品,瓷胎竹编包括茶具、竹瓶等日常用品。实现了竹编产品生产由“簸箕、背篓”等粗产品加工向“茶包、竹画、工艺品”等精深加工不断跃升,大大增加了竹产品附加值,全乡竹编产品销售额突破千万大关。
公司+合作社+农户,变绿竹子为百姓的钱袋子。2014年,“龙河新竹编合作社”在孔坪乡新民村成立,生产加工基地初步建立。“三分法”促农民增收致富。改变一家一户散户经营缺乏市场竞争力的经营模式,创新形成公司负责产品研发、拓宽市场、接收订单和销售,合作社负责技术培训、发展农户,农户负责具体生产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新模式。“两个着力点”拓市场占有率。新成立周公山竹业有限责任公司以良好的市场竞争力吸引了上海、北京、浙江、云南等外省大批订单。合作社依托创新研究出的新产品和市场建立了竹编技术培训基地。
新的发展模式以“增大产业规模、掌握专业技术、降低农户风险、赢得市场竞争”整合了竹编资源,推进了产业发展。
竹编工艺品技师陈升焕在进行竹编编织
以发展竹编产业为支撑 打造全竹经济产业示范园
下一步,雨城区将依托全区27万亩竹资源,以竹为“媒”,全力发展现代化全竹产业园, 变竹编“小产业”为大产业。以鼓励以企业为主体抓好技术研发,加强竹产品和商品的策划和包装,增加竹产品附加值,延长竹产业链,实现产品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依托孔坪乡竹编产业基础,将竹产业发展成为雨城区群众增收的致富产业,力争带动当地群众年增收10%以上,变竹资源大乡为竹产业大乡,打造全区乃至全市全省竹编经济产业示范园区。并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线,加快竹编产业的产品研发、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营销,让竹编产业更好惠及千家万户,带动更多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全面提升竹编产业经济和社会效益,巩固脱贫成果。
任洪 宋振华 马文腾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周代庆
审稿:白雨锶
责任编辑:任思瑗
作者:周代庆
来源:雅安日报/北纬网 日期: 2018-10-24 09:55:33
编辑:任思瑗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