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7-07-27 09:52:49 来源:雅安日报/北纬网
天全县大坪乡徐家村村民杨凤仙正在管理生姜。
养殖业也是天全县大坪乡徐家村的脱贫产业之一,图为村民任怀芝正在喂猪。
山高坡陡、交通不便,这是天全县大坪乡徐家村村民对本村最贴切的描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自然环境恶劣、土地贫瘠的小山村,通过三年攻坚,成功摆脱贫困,实现了由贫到富的蝶变。
勤劳实干
村民脱贫乐
盛夏时节,天全县大坪乡徐家村村民杨凤仙正在和技术人员交流生姜种植经验和技术。
“先往土里施肥料,再把生姜全部放好以后,用泥覆盖好……”在地里,杨凤仙说着生姜种植,俨然就成了生姜种植专家。
每天清晨,她都戴着遮阳帽到地里转转。5亩生姜、6亩方竹,每年可以为她带来上万元的稳定收入。看着绿油油的姜苗,杨凤仙的心格外踏实,她相信只要勤劳肯干,靠着土地和在外务工的丈夫,养活一家四口,供孩子上学不成问题。
杨凤仙过怕了穷日子。回忆当年,家里的地里种着玉米和水稻,微薄收入让一家人的生活捉襟见肘。“急”,为了孩子的学费四处借钱,杨凤仙说了一个字。丈夫打工朝不保夕,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她又不能让孩子辍学,拼命干活、挣钱,成了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动力和干劲。
那时,杨凤仙的生活是灰色的,完全看不到希望。务农和零工的那点收入不够一家的开支,看着村里一家家盖上砖混新房,他们一家人却只能蜗居在土坯房里。
转机出现在2015年。全村理清了思路,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徐家村因地制宜发展生姜和方竹,为贫困户提供种苗、肥料、技术,还以奖代补。换言之,一切都准备就绪,贫困户要付出的只是劳动。
政府给政策、给路子,杨凤仙决心试一把。在政府的扶持下,她种了5亩生姜,如今,每年每亩生姜就能给她带来5000元的收入,是原先水稻收入的十倍。而且,生姜收入稳定。有了本钱和抗风险的能力,尝到特色农业甜头的杨凤仙又陆续种了6亩方竹。去年,她主动向村里申请脱贫,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
整村推进
产业发展势头旺
杨凤仙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坚定的信心,因地制宜种植生姜和方竹,仅仅是徐家村贫困群众摘穷帽、斩穷根、追求美好生活的一个缩影。
徐家村位于天全县东部,以前全靠一条7公里多的小路对外联系,走到山下的始阳街上要花半天时间。许多村民一辈子都难以走出房前屋后那巴掌大的地盘。水稻、玉米、土豆……周而复始的传统耕作更是久禁锢着徐家村村民的思维。思想不够解放,是该村发展的一大短板。
2014年,第一书记罗明芳进驻徐家村,认为产业才是全村脱贫的希望。为此,她经过走访调研,先后编制完成了全村生姜、方竹发展规划,利用自己第一书记的优势,积极到各部门争取资金、项目。当年,全村即新栽种生姜500亩,方竹400亩;2015年又补植补栽方竹600亩;2016年全村生姜种植稳定在1200亩左右,方竹投产700亩。全村贫困户踊跃参与生姜、方竹种植,通过整村推进产业保证了贫困户的收入。
“哦哟,你们栽那么多方竹!”田埂上随风传来一声大喝,正在看护方竹的高守强循声望去,原来是徐家村村主任董华松。
董华松常常来田间转一转,习惯蹲下身子与田间劳作的群众拉家常,是群众眼中的老熟人、心底的贴心人。
“你看,山那头的那片竹林就是当地贫困户的产业。”顺着董华松手指的方向,看到的是满山郁郁葱葱的方竹。盛夏的热风扑面,阳光洒在徐家村新发展的50多亩的方竹基地上,嫩绿的叶片微微摇曳。不少村民手握弯刀,正在清理方竹幼苗周围的杂草。
方竹是大坪乡的特色林业资源,方竹一年栽、两年长、三年投产,具有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特点,兼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盆周山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穷则思变
后续发展潜力大
穷则思变,贫则不安。宁可苦干,绝不苦熬。
面对农村凋敝、田园荒芜的景状,徐家村开始探索规模化发展产业之路,通过垦荒、改种等方式改造传统方竹,将野生方竹移栽在自家房前屋后、田间地头。一时间,山坡上、地埂间、悬崖边……只要是方竹能够生长的地方,当地群众都进行了移植和补栽。
2016年,市县驻村工作组争取资金6万余元,按每亩120元的补助政策,鼓励村民种植方竹,并且该政策更偏向建卡贫困户。2017年,天全县出台特色种植补助政策,全村又新栽种方竹700亩。董华松说,目前全村种植的方竹已经有1200多亩。
地里的方竹长势喜人,九月中旬,胖胖的方竹笋就将上市,预计今年贫困户人均增收200元。
山这头种生姜、山那头栽种方竹。董华松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2014年徐家村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2015年、2016年两年之间人均收入超过了3000元。在做好现有产业的基础上,徐家村将进一步发挥生态优势,朝着农旅融合的方向发展,让生态产业更好地富民、利民。
今年上半年,该村农特产业发展项目还在蓬勃兴起。为了找好徐家村的后续产业发展,村上成立了梦雅家庭种植农场,从云南引种6000公斤焦藕,在徐家村新发展70多亩,如果试种成功,明年就会带动全村同步发展。
精准发力
致富增收动力足
脱贫攻坚,有决心更要有好政策,有思路更要有出路,有想法更要有办法。
三年来,在徐家村,随处可见联系村市县领导、帮扶工作组同志、党员干部访贫问苦的足迹,处处都有干部走“亲”访“友”的身影,他们以“板凳会”、座谈会、动员会、推进会、点评会的形式,帮助徐家村理清发展思路,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摸底子、找原因、结对子、选路子,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围绕特色产业、基础设施、技能培训等方面,量身订制脱贫计划,精准落实扶持措施,使扶贫重点更聚焦、针对性更强、措施更到位、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
2016年,徐家村被列入天全县首批退出的省定贫困村后,联系村领导、乡党委政府和村组干部更是以“等不起”的责任感、“坐不住”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把脱贫攻坚工作刻在脑中、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引领贫困群众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
“脱贫攻坚是徐家村的中心工作,我们立下军令状以后,挂图作战,规定时间表,每天跟进度,每周问进展,每月看成效,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为了如期出列。”董华松说。
强劲的致富号角、有力的帮扶举措像助推剂,悄然改变着徐家村人的生活。贫困群众不等不靠,辛勤劳作,“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脱贫致富奔小康各项事业风生水起,各项指标正朝着预期目标迈进。
从2014年列入天全县36个省定贫困村以来,徐家村在市县帮扶部门和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综合施策,精准发力,认准生姜、方竹、生态养殖3大产业,着力加强道路交通、安全饮水、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聚焦绝对贫困,为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规划,组织动员群众不等不靠,积极搞种植、发展畜牧业,用智慧、辛劳和汗水,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康的美好梦想变成了现实——2016年底,徐家村顺利通过第三方检查,一举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在徐家村钟坪顶,记者在蓝天白云下看到了徐家村的美好画卷——一座崭新的村委会在阳光下格外吸引眼球,三座错落有致的木民居已修葺一新。一片片山村特色产业欣欣向荣,一条条致富道路在乡间延伸……徐家村,这个曾经边远、闭塞、贫穷的乡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石雨川
责任编辑:任思瑗
来源:雅安日报/北纬网 日期: 2017-07-27 09:52:49
编辑:任思瑗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