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7-04-24 11:14:32 来源:雅安日报/北纬网
春暖花开之时,走进乡村,一条条道路宽阔干净,一座座院落整洁靓丽,一张张笑脸幸福欢畅……
精准扶贫是春风,让沉寂的村庄迸发出蓬勃生机;精准扶贫是星火,圆山区群众渴盼已久的幸福梦!
雨城区麻柳村
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中,养蜂专家到雨城区观化乡麻柳村实地考察调研,证实了林下养蜂产业在该村的可行性。通过麻柳村村委会的引导和专业合作社的带动,目前,麻柳村已有14人投身养蜂业,共建有蜂箱307个,林下养蜂项目初具规模,许多贫困户开始有了稳定收入,人均收入都大大超过最低线,2016年底,全村21户贫困户已脱贫。
雨城区观化乡麻柳村村民陈明均正在整理蜂箱。
“甜蜜”事业绘出小康梦
9日上午,春日的朝阳刚刚降临大地,雨城区观化乡麻柳村村民陈明均就和记者往村后的一片蜂场赶。
“这是村里给我们几户贫困户弄的产业脱贫项目,才两年时间就让我家收入翻了几番!”陈明均对记者一边摆谈着,一边加快了脚步。爬上一个小山坡,眼前是一片青翠的松竹林,林子下面有20个蜂箱错落摆开,蜂群进进出出忙活着。
养蜜蜂是陈明均一家的主要收入来源。60岁的陈明均满脸喜悦告诉记者,目前,他家养的20箱中蜂去年顺利安全过冬,今年7月蜜蜂繁育分箱后将达到30多箱,“按1公斤蜂蜜240元,一年至少可卖50公斤蜂蜜计算,有望带来上万元收入。”
多年前,陈明均就曾尝试养中蜂,因为技术缺失,几箱蜜蜂全部死亡。他也曾尝试过将野生排蜂抓回来放在蜂箱里养,以期长期取蜜售卖,但以失败告终。“抓回来还没产蜜,排蜂就跑光了,留个空巢。我们也没有技术,不懂怎么把蜜蜂留住,很苦恼。”说起过往,陈明均这位六旬老汉连连摇头。
如今,陈明均养殖蜜蜂产的蜂蜜供不应求,往往刚收蜂蜜,就被客户买走,很多客户为了买到他的蜂蜜,还守在蜂场上取鲜蜜。
养蜂技术送到家
此时,村里的养殖技术人员王均富已在陈明均家的蜂场忙碌。只见王均富随手打开了一个蜂箱盖,一块块黄澄澄的蜂蜜呈现在眼前。
“今年天气不错,每箱收成5公斤没问题,1公斤可卖240元,一箱能卖1200元!”听着技术员的介绍,陈明均脸上露出了笑容:“这样一算,今年光我认领的5箱蜜蜂,除去成本就能赚2000多元,还能学到养蜂技术!”
王均富是村里安排专门负责蜜蜂养殖精准扶贫项目的技术员,有着10多年养蜂经验。他说:“麻柳村今年一共设置了4个养蜂点,投放了300多箱蜜蜂,蜂箱日常都由贫困户负责料理。村民如果愿意学技术,我也会传授给他们。”
“养蜂见效快,当年投入当年产出,特别适合产业扶贫。”观化乡一乡干部告诉记者,通过养蜂专家到麻柳村实地考察调研,这里生态环境良好,适合产纯天然蜂蜜,乡干部因地制宜提出发展养蜂项目。
于是,村民翘首以盼的养蜂产业,如今作为扶贫项目,就这样在麻柳村落地生根。
短短几个月时间,在有关部门扶持下,麻柳村就建成了林下蜜蜂健康养殖示范点,并成立了芸源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村中7户贫困户全部被吸纳为合作社成员。
项目有了,技术怎么办?
对此,乡干部想到了聘请并委托技术员王均富为乡亲们传经送宝,既带动扶贫对象增收,又能让技术员手把手教给养殖技术,实现“造血”式扶贫。
麻柳村村委会主任张文清说:“以前用刀直接割蜂巢,取蜜少,还有损害。现在把蜂盘放进摇蜜机取蜜,效果特别好。”
贫困户养蜂有了存款
签字,按手印,领钱……
2016年11月,麻柳村7户贫困户第一次尝到了“甜蜜”事业的甜头。在第一笔分红中,多的有2000多元,少的也有500元。
“几百元对我们贫困家庭来说,意味着一段时间生活有着落了。”一领到这笔“红利”,贫困户谢玉喜就跑回家中把崭新的5张百元大钞夹在书里存起来。
这笔分红来自首批收获的50多公斤蜂蜜,销售收入近20000元,其中一半作为合作社日常管理、扩大生产等费用,另一半作为7户贫困户的利润分成。
“只要能把蜂养好产出蜂蜜,就有保底收购价,贫困户就肯定有钱分。”这是该村村支部书记张文军告诉记者的。原来,这种对贫困户脱贫的多重保障的方法,来自于专门为养蜂扶贫项目打造的“村委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
这样的模式下,麻柳村村委会负责项目协调和监督,合作社负责出部分资金和项目落实,统一管理销售蜂蜜,7户贫困户用扶贫蜂箱入股后,只需轮班付出日常劳务管理,便可坐享分红。
看中养蜂产业带来的效益,掌握了技术的谢玉喜和其他贫困户纷纷在自家院子中建起了新的蜂箱,自主养蜂增加收入。“养蜂让我手里第一次有了存款,虽然不多,但想起来就特别高兴。”这是谢玉喜的真心话。
扩大规模带动整村脱贫
养蜂产业给偏远的麻柳村指出了致富路,也绘出了贫困户的致富奔康梦。
通过麻柳村村委会的引导和合作社的带动,目前,麻柳村已有14人投身养蜂业,林下养蜂项目初具规模,许多贫困户开始有了稳定收入。
“合作社帮我出了一半的钱,我自己在家养蜜蜂,等到攒够钱我还要多养几箱蜂。”谢玉喜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今年获利肯定上千元。”
扩大养殖规模,是村民的心愿,是合作社的计划,更是麻柳村的未来。“合作社卖蜂蜜赚的钱,一半分给贫困户,一半用来扩大规模。我们要把养蜂产业打造成村里的支柱产业,带动整村脱贫。”张文军说,凭借着这个“甜蜜”的事业,该村计划今年实现人均收入过万元。
张文军坦言,下一步将发挥脱贫户陈明均养蜂的示范作用,鼓励更多有意愿的村民发展“甜蜜”的事业,引领全村实现脱贫致富。
张文军坦承,该村在“蜜蜂扶贫”项目上仍处在探索阶段,接下来希望发挥作为示范户实现脱贫的辐射作用,用陈明均的养蜂经验、实干苦干精神来影响其他的村民,“待养蜂经验成熟后,我们会因地制宜去鼓励更多的村民参与到‘蜜蜂扶贫’项目上来。”
路在脚下,希望在前方。麻柳村将依托更好更实的政策、更严的责任、更适宜的产业项目,用实际行动勾勒出一幅脱贫致富、共奔小康的美好画卷。
石棉县马富村
阳春三月,百花吐蕊,在树枝间、叶瓣上,回荡着悦耳的“咔嚓咔嚓”采摘黄果柑的剪刀声。这是3月8日,记者来到石棉县宰羊乡马富村耳闻目睹的一幕。
从2015年8月至今,马富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海拔较低的山坡上种满了黄果柑,挂果时节漫山金黄;海拔较高的区域发展猕猴桃和核桃,一株株核桃树、一片片猕猴桃让群众看到增收致富的希望;贫困户的收入提高了,脱贫后持续发展致富的信心也更足了,马富村马上就要成功“摘帽”了。截至目前,马富村有35户贫困户144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为1.36%。
石棉县宰羊乡马富村脱贫户林志全正在采摘黄果柑
找出路
林果成为脱贫的希望
身旁放置着一大筐黄果柑,彭云德顺势从树上滑下,有些倦怠的他坐在平整、绵软的土地上,风一吹,树叶哗啦啦响,彭云德嘴角上扬起微笑。抬眼望去,目之所及都是大片大片的黄果柑树,横竖怎么看都齐整,让人莫名兴奋。
看着身旁刚刚采摘下的黄果柑,此时的彭云德有种强烈的预感:今年的收成一定能让全家过上好日子。
彭云德是马富村曾经的贫困户,原有10亩坑坑洼洼的坡地,栽种的丛树效益差,种的粮食仅够全家吃,一年到头一家的收入仅能解决温饱。
彭云德琢磨,脱贫,得先找准路子。
优势在山,希望在林果。
思路明确了,但身单力薄的他如何干?
幸好精准扶贫政策送到家门口。
针对马富村的实际情况,县乡整合涉农资金,帮助有意愿栽植果树的贫困户整理土地、栽苗,施肥、覆膜,原来的洼地、坡地几乎一夜之间变得平平整整,全部栽上黄果柑树和核桃树,成了一大片高标准果园。
谈及过往,彭云德高兴地说:“地平了,果树栽上了,有了这么个产业,日子能不美?”
谁不想把日子过美,但又谈何容易?
彭云德曾在外地打工,后因父亲重病在床,不得不回家守着一亩三分地,生活过得十分困难。
“驻村工作组了解情况后,给我‘打气’,鼓励我树立脱贫信心。”彭云德说,驻村工作组不仅鼓励他立足现实、依靠勤劳致富,还为他量身定制脱贫计划,在资金、技术、政策上予以扶持。
很快,彭云德栽种了10亩左右的黄果柑,收成年年见好。
而今,脱贫后的彭云德更把这作为增收致富的新希望。
兴产业
荒坡荒山变绿色银行
从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县乡村干部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因户施策,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行民政兜底全覆盖,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施产业帮扶,精准发力,推动贫困户稳定收入来源,发展增收产业。
实实在在、真情实意的帮扶,使贫困群众切切实实得到实惠。
“村里人文化程度不高,不好学新技术。”这样的现状直接影响到林果产业的发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于是,乡上邀请了不少专家,来村里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技术。
“我们给贫困户定的目标是,村里每户人均两亩黄果柑。1亩黄果柑能人均收益两万元,照此目标,脱贫不成问题。”马富村第一书记周荣军说。
于是,马富村因地制宜发展黄果柑、核桃、猕猴桃产业,引导群众融入石棉“百里金果长廊”大局,多渠道争取投入17.9万元资金,补助新栽677亩黄果柑。该村海拔1200米以下满栽尽种黄果柑1500余亩。在销售方面,确立了线上线下销售齐头并进的思路,引导先富起来的村民筹资新建3处黄果柑洗选中心,打造马富村黄果柑交易中心,集中开展线下销售;同时,依托“互联网+扶贫”项目开展线上销售,试点种植30亩精品果园,引入微信圈、QQ群等销售模式,增加果农销售收益。通过产业发展,该村在一年半时间里让35户144人实现脱贫,带动了马富村其他群众致富增收。
而今,摘掉脱贫帽的马富村已有1500亩经果林,昔日的荒坡荒山俨然变身“绿色银行”。
强设施
为持续增收强筋壮骨
温饱问题解决了,但是生产生活条件依然很差,尤其是通村道路更像一根卡在喉间的鱼刺,阻碍了村里和外界的联系。
“从前,放眼整个马富村,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这里的老乡和我一样在受穷,心里着急。”彭云德心里有些煎熬般的难受。
今年,通村路变成了一条宽3.5米、长4.7公里的机耕道,一条宽2.5米、长3.5公里的生产便道也焕然一新……
“扶贫,不能只是嘴上说说,要接地气、出真招,让老百姓接受咱的扶贫模式。”周荣军告诉记者,除了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文化建设更不能忽视。
马富村坚持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确保贫困户子女受义务教育面达100%,贫困户应参保新农合率达100%。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石雨川
责任编辑:邵也萍
作者:石雨川
来源:雅安日报/北纬网 日期: 2017-04-24 11:14:32
编辑:邵也萍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