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8-06-28 10:14:38 来源:雅安日报/北纬网
农舍改建成民宿,每到节假日就一房难求;路边的茶农过起了“5+2”的日子,平日里种茶采茶,周末开茶家乐,接待城里来的观光客……
“原来我们这儿交通不方便,采摘的鲜茶要肩挑背磨运到附近的茶厂去加工。现在不同了,2016年绿道修到了家门口,老百姓大都用电动三轮车运茶叶,有时在家门口就能将茶叶卖给上门收购的商家。”名山区万古乡沙河村村民杨俊康的言语里满是喜悦,“路修好了,产业发展起来了,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
四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2020年全面同步小康……如今,名山区已有5489户15860名贫困人口脱贫,24个贫困村退出。2018年,全区将继续完成剩余18个贫困村退出和24个已退出贫困村、15860名已脱贫人口脱贫成效的巩固提升,坚决不让一个贫困村、一户贫困户掉队。
乡村振兴茶产业经济带上农家乐、茶家乐等民宿遍布。
直指“靶心”
探索扶贫新模式
●名山区持续放大“互联网+扶贫”效应,建成合作社290个、重点电子商务企业10家、农村电商服务站125个
●名山区推行“贫困户+合作社+企业(社会组织)”的脱贫发展方式,组织72家非公企业、13家专业合作社及79家社会组织与全区42个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建立特色种植养殖、电商扶贫等基地30余个,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460余个,实现贫困群众人均增收500元
6月26日,名山区建山乡飞水村,阳光刚刚洒满田间的时候,猕猴桃基地里就忙碌一片。
“这可是我的摇钱树,肯定要照顾好。”种植户张永祥说,做好猕猴桃的春夏管理,直接关系到猕猴桃的品质和产量,这时候的管理可以说至关重要。
与品质同等重要的,还有销售渠道。“这个不用担心,现在有互联网。”回想起去年猕猴桃订单“满天飞”的情景,张永祥笑得合不拢嘴。在当地党委政府、合作社以及扶贫部门的帮扶下,他种植了6亩猕猴桃,去年收入6万多元。
与张永祥一样,猕猴桃成了当地许多村民的“致富果”。“有互联网平台,只需动动手指,我们的猕猴桃就能销往全国各地。”飞水村名建合作社负责人李世忠说,随着互联网在农村逐步普及,农产品搭上了电商“快车”,加上消费者的网购接受度不断提升,农村的巨大消费潜力开始显现。
“特色基地+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链式的扶贫,是飞水村脱贫致富的重头戏,也是名山区探索的扶贫新模式之一。
近年来,名山区持续放大“互联网+扶贫”效应,探索“互联网+基地+扶贫”“互联网+平台+扶贫”“互联网+创业+扶贫”“互联网+公益+扶贫”模式,建立起茶叶溯源体系、茶叶物联网管理系统和全国唯一的茶叶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中国茶叶商品的“定价中心”,建成合作社290个、重点电子商务企业10家、农村电商服务站125个;探索“互联网+公益+扶贫”模式,并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探索推行“猕猴桃绿色基地+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链式扶贫。
正是因为“互联网+”模式,名山的特产蒙顶山茶、马岭镇的脆红李,前进乡的有机大棚蔬菜等农副产品,均成了“不愁嫁的姑娘”。
除了“互联网+”扶贫模式,在创新扶贫模式上,名山区还充分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实施“先锋引领”“党员示范”等党建脱贫工程,采取组织联建、资源联动、产业联育、信息共享“三联一共”方式,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以“一对一”“多对一”方式包联贫困户。建立“资金+智力+项目”机制,打造飞水村“借兔生财”、王山村“茶+核桃”、悔沟村“竹鼠养殖”、中坝村“草果种植”等5个精品项目,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此外,政企联盟齐冲锋也是名山区扶贫新模式之一。近年来,名山区推行“贫困户+合作社+企业(社会组织)”的脱贫发展方式,组织72家非公企业、13家专业合作社及79家社会组织与全区42个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建立特色种植养殖、电商扶贫等基地30余个,直接为贫困户就近提供就业岗位460余个,实现贫困群众人均增收500元。
俯瞰万古乡红草新村
产业升级
一三产业融合发展
●名山区确立了“1+7+N”的空间布局,建成一条69公里的乡村振兴茶产业经济带
●截至目前,经济带沿线已有22户贫困户借势发展茶家乐7家、茶场15家,结合脱贫攻坚因地制宜发展“N个”特色产业走廊
茶园美,新村靓,产业兴,这是不少游客对名山区万古乡的印象。作为乡村振兴茶产业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条全长32公里的“中国至美茶园绿道”,将附近的茶园和茶家乐串联起来,形成了茶旅融合示范片,带动附近几个贫困村的发展。
“早上摘茶,下午经营小店,每天都很充实。”天刚亮,沙河村的杨俊康就开始忙碌起来。除了打理自己的6亩茶园,杨俊康还在沙河村开起茶家乐,游客到他的茶园体验采摘、学习手工茶制作,也为他带来了5000至6000元的年收入。
“去年年底,我花了一万元装修了6个房间,用于客人住宿,仅是这一项今年已有7000至8000元的收入。为了招待客人,我还喂了几十只鸡,种点小菜,准备有腊肉、罐罐肉等,让入住的客人们品尝到农家的生态农产品。”杨俊康介绍。
同样依托景区和乡村振兴茶产业经济带发展乡村旅游的,还有蒙阳镇蒙山村,这个昔日的贫困村不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更是赚得盆满钵满。
“从每天为生活发愁,到现在守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至今我都难以相信,自己的生活能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在长1.18公里、宽10米的新村主干道上,望着88栋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新房,脱贫户李作彬发出感叹。
完善的基础设施,还有碉楼、游客接待中心、花园、生态停车场、观景平台等旅游设施,蒙山新村的建设体现出了新村接轨旅游业的发展思路。
不难看出,在产业扶贫上,名山区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实现了从“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尤其是近年来,名山区确立了“1+7+N”的空间布局,通过“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产品变商品、茶山变金山”打造“花香茶海”,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成一条69公里的乡村振兴茶产业经济带,在经济带上培育了若干个休闲农场、茶家乐、茶庄,辐射带动了沿线蒙山、沙河、瓦子等贫困村,群众广泛参与共同致富。
截至目前,经济带沿线已有22户贫困户借势发展茶家乐7家、茶场15家。结合脱贫攻坚因地制宜发展“N个”特色产业走廊,逐步建成建山——城东猕猴桃产业走廊、百丈——红星家禽家畜养殖产业走廊、马岭——前进脆红李产业走廊,合理引导种茶低效益区和不适宜种茶区实行退茶还耕或种植猕猴桃等其他经济作物,形成廊廊互通、各有特色、茶旅撬动、全域旅游的业态发展格局,带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蒋阳阳
审稿:白雨锶
责任编辑:任思瑗
作者:蒋阳阳
来源:雅安日报/北纬网 日期: 2018-06-28 10:14:38
编辑:任思瑗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