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0-10-15 08:47:29 来源:雅安日报
2014年8月1日,国务院将每年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
也是从这年起,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头等民生大事来抓的雅安,以抓铁有痕的精气神,取得了一次次阶段性胜利:至2018年全市261个贫困村、9.4万名贫困人口全部退出贫困序列,全市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02%;至2019年,高质量确保44户249名凉山自发搬迁贫困群众如期脱贫,全市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
但这,仅仅是拉开了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序章。
2020年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雅安,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以15个扶贫专项为抓手,再次吹响了战斗的号角。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截至9月底,我市2020年15个扶贫专项共细化落实114个项目,已开工项目108个,开工率为94.74%;完工52个,完工率45.61%;完成投资8.48亿元,投资完成率64.78%。
第一篇
如从2014年脱贫攻坚精准识别工作启动算起,这场旨在实现脱贫奔康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战役,已六年有余。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新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出了一道加试题。
如何帮助脱贫户实现稳定就业?如何畅通扶贫产品销售通道?如何切实解决产业扶贫面临的新困难?带着这些思考,我市持续在巩固和提升上下功夫,对已退出贫困村和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着力提升脱贫质量。
目标明确: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确保雅安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凝心聚力奔小康
稳定就业稳增收
10月13日上午,汉源县清溪镇同心村,已脱贫村民李荣俊带着修枝剪爬上山坡,准备为大樱桃树进行冬管修枝。
来到一棵樱桃树前,稍加观察和判断,清脆的“咔嚓”声响起,空气中渐渐充满青涩的味道。“每年入冬前的果树修枝是必须的,只有修好枝,来年果树才长得好,结的果子才会更多更甜。”
这片果园属于汉源县瑞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2019年初,李荣俊成为合作社长期聘用员工,平均每月工资2200元,主要从事果园和花椒的管护、加工和装箱。
同一时刻,合作社今年刚入职员工脱贫户李荣昌,也在仓库里忙碌。按照合作社安排的当日运输任务,他需和其余几位村民一同,完成1500公斤脆红李的装箱、装车。
农技培训入田间
文旅融合助力脱贫攻坚
“合作社长期聘用的员工有18名,其中11名是脱贫户,有5人是今年聘用的。”说话的,是合作社法人郭先义。作为土生土长的同心村人,他从2018年8月成立合作社起,就将“带领更多乡亲脱贫增收致富”作为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
就在今年9月,这个集种植、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合作社,通过我市人社部门审核认定,正式命名为“扶贫车间”。
但这仅仅是我市今年来结合疫情防控,着力抓好脱贫人口稳定就业的一个片段。
从印发《雅安市支持贫困劳动力就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十条措施》《雅安市就业扶贫挂牌督战工作方案》,到鼓励和引导园区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乡入村设立生产点、建立就业扶贫车间和扶贫基地,再到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扶贫专场招聘会……实现稳定就业促增收,雅安不曾有丝毫懈怠。
而今,更多成效已然显现。通过转移就业、扶贫载体吸纳、返乡创业带动、技能培训提升、公益岗位兜底等“五个一批”举措,截至9月底,全市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54689人。
消费扶贫助发展
10月12日6时,雨城区北郊镇张碗村,天还未亮,该村7组组长杨林和合作社成员姚思权,就开着车穿梭在村组公路上。
按照与村民的约定,他们自今年9月2日起,每日坚持面向村民收购各类时令蔬菜,以及土鸡蛋、腊肉、盐菜等农副产品。7时,两人驾车朝市区驶去,车厢里装满了小白菜、萝卜等10余种蔬菜,以及部分农副产品。
“你看这小白菜,青青翠翠的,都是村民用有机肥种出来的,巴适得很。而且只需扫描二维码,就能实现农产品(蔬菜)质量安全追溯,质量有保障!”9时,雨城区青江街道,雅安市农特产品扶贫超市(张碗农民菜直销店)内,正整理蔬菜的杨林,再次向顾客们推介该村优质蔬菜。
作为我市首个扶贫超市,张碗农民菜直销店于9月2日正式开业。1个多月以来,该店经营情况如何?
“平均每日销售额在2000元左右,单日最高达到过4000余元。”张碗村党支部书记、一碗果蔬合作社负责人杨海介绍,扶贫超市经营铺面,由市级联系帮扶单位免费提供,一分租金也没要,“这种助力消费扶贫的举措,很给力、很实在!”
这只是我市今年来结合疫情影响,持续加大消费扶贫力度的一个缩影。
“消费扶贫是社会各界通过消费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产品与服务的一种扶贫方式,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市扶贫开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进一步发挥消费扶贫实效,更多实在举措陆续落地实施,成效明显。
以消费扶贫月活动为例。该项活动不仅配套了消费扶贫“三专一平台”专项推进活动,更在第七个扶贫日来临之时,开展了大型消费扶贫活动。
不只是这些。我市目前共拥有68家“四川扶贫”公益品牌用标企业,以及129种扶贫产品,产品种类涵盖茶叶、水果、饮用水和各种特色农副产品。此外,今年我市还有25家企业成功进入全省第二批“扶贫龙头企业”名单,不仅数量上比2018年大幅提升,更为我市更多扶贫产品“绿变金”拓宽了销路。
茶叶产业助农增收奔康
扶贫车间助就业能增收
产业扶贫注活力
“重楼繁育要以大白重楼品种为主,这类重楼皂苷含量达到国家药典标准,市场收购价格较其余品种更高。”
“我们草科乡,还有约600亩重楼属于不同品种混种,必须加快纯种力度,逐步淘汰低价值重楼品种。”
……
10月9日,石棉县科技特派员王春涛,再次来到该乡已脱贫村农家村,开展重楼技术培训。培训内容丰富,包括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市场拓展等。这是他今年第8次来到这里,因为疫情的缘故,来访次数较去年翻了一倍。
“这种培训我最喜欢,讲的知识都非常实用。”从邻村友爱村赶来听课的村民吴大全说。
效果有多好?借力持续开展的种植技术培训,草科乡重楼产业已从脱贫攻坚初的300余亩增加到1610亩,仅今年就增加400余亩。
脱贫户吴大全,是受益最显著村民之一。10月中旬,其所种重楼再次投产。“今年价格虽比不上2018年,但得益于种植面积增加,纯收入能达到30余万元。”吴大全说。
由此以点及面看雅安。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市以做好脱贫户产业发展需求信息录入、加快特色产业基地提质增效、促进脱贫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补齐加工短板延长产业链、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资供应支持生产恢复、加强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扶贫财政投入和金融保险支持8个方面为抓手,全力抓好产业扶贫,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
以做好脱贫户产业发展需求信息录入为例,受疫情影响,全市脱贫户和边缘户中共有1329户需求扶贫小额信贷,2564户需求协助采购生产资料,3800余户需求帮助销售产品。
“截至目前,受影响脱贫群体反馈的问题,已全部解决。”市农业农村局计财科科长周小葵说,截至9月10日,我市通过线上销售、线下采购(团体及个人)方式,助力脱贫村、脱贫群众实现农副产品销售额2408万余元,直接受益脱贫群众达3813户。
精准帮扶入村入组入户
美丽的石棉县安顺彝族乡新场村
现代农业发展为产业扶贫再添新活力
第二篇
脱贫攻坚取得的胜利,既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也离不开广大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集体和个人。正是有了他们的忘我付出,我市脱贫攻坚得以接续打赢一场场攻坚战,取得一个个显著成效。
5月,我省印发《关于表扬2019年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我市共有3个县(区)获“‘五个一’帮扶先进集体”荣誉称号;14位第一书记、8位驻村工作队队员、8位驻村农技员获“‘五个一’帮扶先进个人”殊荣。
8月,我市印发《关于表扬2019年度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报》,全市共有64个集体、66名个人受到表扬。
10月,2020年全省脱贫攻坚奖名单发布,我市1个集体、2名个人获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称号。同月,市脱贫攻坚办发布《关于表扬第二届‘雅安脱贫榜样’的通报》,30名脱贫群众荣获第二届“雅安脱贫榜样”称号。
有限的文字,不能一一展现他们为雅安脱贫攻坚增添的色彩。下面,就让我们采用以点及面的方式,一起领略他们的风采。
我为扶贫添“色彩”
雅安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陈虹君:
以笔为戈 以纸为戎 记录雅安脱贫振兴路
10月12日,距离我市“共筑小康梦·2020雅安脱贫攻坚成果展示主题公益晚会”的举办,仅余3天。
晚上8时,市脱贫攻坚办办公室内,灯火通明,一如往常。时而沉思不语,时而敲击键盘,2017年借调于此的陈虹君,从未把自己当作“局外人”,眼神里始终透着专注。
“晚上加班主要是修改完善晚会宣传片《我们都是同路人》的相关文稿,以便更好地呈现雅安脱贫攻坚成效。”陈虹君笑言,算上这次,已“自我加码、五易其稿”。
其同事说,自陈虹君来到这里,就始终保持着这股认真劲,三年光阴,未曾改变。“这是一项看似简单,却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时刻考验着自己的脑力、眼力、脚力、笔力”,这是陈虹君对于本职工作的理解。
陈虹君办公桌上那一摞摞整齐堆放的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是对此最好的佐证。
按市脱贫攻坚办安排,陈虹君于今年8月接下了一份调研报告的撰写任务。主题明确:立足雅安当前脱贫攻坚取得成效,思考研究2020年后扶贫工作与乡村振兴如何有机衔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从雨城区到名山区,从汉源县到石棉县……陈虹君没有坐在办公室里冥思苦想,而是迈开双腿跑遍了六县两区。
白天他走进一个个乡镇、村组,了解掌握最真实、最详实的情况;晚上又马不停蹄,挑灯夜战,整理素材,明晰思路,奋笔疾书。“工作内容确实很多,现在也只完成了总进度的70%,但我相信一定可以在10月底收尾。”
苦心人,天不负。据不完全统计,陈虹君撰写的各类脱贫攻坚信息中,已有60余篇被省委省政府采用、21篇被省脱贫攻坚重点专刊采用。其间,以贫困村集体经济经营、绿色减贫等为主题采写的雅安脱贫经验,更是先后被国扶办、省信息专报、省改革专报刊发。
“我没在一线,这里便是前线,能参与到脱贫攻坚这项伟大事业当中,已经是荣幸,现在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再难也会咬牙坚持。”陈虹君说。
汉源县永利彝族乡古路村第一书记冉龙云:
扎根天地间 坚守悬崖村
汉源县永利彝族乡古路村,一个地处大渡河大峡谷入口绝壁顶上,少数民族占户籍人口85%的彝族村落。
曾经相当长时间里,这里村民进出只能依靠以木棍结成的梯子和藤绳,直到2002年才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骡马道”。
脱贫攻坚战打响,古路村的巨变开始:架起一道横跨780米宽峡谷的索道,并在新建黑化斑鸠嘴(小地名)至古路村村活动室1.8公里通村公路后,成为全省唯一有“公路+索道”的网红村,农业和旅游产业空前发展。
尽管如此,古路村与其他村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
2019年4月,按当地党委政府安排,汉源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冉龙云,成了古路村新任第一书记。
提升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成为他来到古路村起至今,始终紧盯的重点。“只有基础设施完善了,产业才能搞上去,产业发展了,群众才能增收致富。”冉龙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以解决出行难为例。其到任后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仅用不到2个月就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难题,确保了5.8公里通组公路顺利启动建设。截至目前,这条路已修至古路村5组,受益群众156人。“这1年多里,村里生产生活用水难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
更多路通了,村民的发展积极性也得到进一步激发。
据不完全统计,冉龙云至今已帮助村民办理家庭农场、农家乐等经营主体营业执照41个,并鼓励村民发展特色种植产业。截至目前,古路村已有花椒1542亩、核桃3500亩。
“今年国庆节,我家接待了400多名市外游客,生意比去年还好些。村里其余10户农家乐,生意也非常不错。”谈到古路村的旅游发展变化,50多岁的申绍华乐开了花。
“第一书记为村里脱贫发展操碎了心,大家都为冉书记点赞!”村民苟明江说,今年4月,村里39位村民曾写下申请书、摁下鲜红手印,表达了在永利彝族乡马坪村与古路村合并后,希望继续将“冉书记”留在村里的心愿。
同样将村民当亲人的冉龙云选择了留下,并立下新的誓言:“我将全力以赴,为古路村决胜脱贫攻坚画上圆满句号!”
石棉县新民藏族彝族乡双坪村1组村民饶莲秀:
命运弄人不自弄 致富不忘助乡邻
“喽,喽喽喽喽……”10月12日上午,饶莲秀像往常一样走进猪圈喂食。看着涌到食槽前的一头头大肥猪,她嘴角微扬。
3年多前,64岁的饶莲秀在帮扶干部帮助下,将养猪圈舍增加到约300平方米,并依托农民夜校课堂,自创出一套养殖方法。“今年7月出栏的50头猪,实现毛收入20余万元。”饶莲秀高兴地说。
爽朗的回答,幸福的笑容,让人很难想象饶莲秀曾遭遇过常人难以承受的家庭变故:2002年、2012年,两个儿子先后因病离世,一贫如洗的家,仅剩下她和疾病缠身的老伴相依为命。
家庭的重担,就此落在她柔弱的肩上。
2014年,饶莲秀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在那一年,在帮扶干部鼓励下,坚强的她没有选择向命运低头,而是振奋精神建起生猪养殖场。
“她养的猪很少生病,个个膘肥体壮!”谈起脱贫致富榜样饶莲秀,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
养猪成功的同时,饶莲秀也没忘本。在她看来,作为农民,土地肯定不能荒废。种养循环,成为她发展好自家果园的方向。而今,凭着一股子韧劲和3年努力,她新栽的4亩黄果柑已成功挂果。
其间,她同样没有忘记乡邻们。双坪村村委会曾统计过这样一份信息:近3年来,饶莲秀已先后帮助本村10余户养殖户发展生猪养殖,其中脱贫户就占到7户。
不少邻居曾好言相劝:“岁数那么大了,不要那么操劳,能把日子过着走就行了。”饶莲秀的回答是:“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只要还能动,就会继续踏踏实实干下去!”
雨城区望鱼镇中坝村驻村农技员李雅蓉:
提升服务本领 贡献青春力量
自2017年依托养蜂尝到甜头后,雨城区望鱼镇中坝村相继引进了枇杷、樱桃、李子、甜柿等果树。
三年过去,这些果树茁壮成长。10月13日,深秋时节,细雨绵绵。想着村里正进行冬管修枝、施肥的果林,李雅蓉再次来到村里,入组入户查看,为村民提供实地指导。
“树高最好控制在2米左右,该修剪枝条的一定要剪,这样可以有效保障果树生长养分”“有机肥使用一定要按标准投放,少了养分不够,多了也会增加无谓成本”……穿梭在果林间,李雅蓉耐心细致地讲解着。
但今日技术上的专业表现,绝非一朝一夕得来。她坦言,自己所学专业为茶学,初到村里时也曾面临不小的尴尬,因为中坝村多为粘性土壤,并不适宜茶叶种植。
面对知识欠缺的“拦路虎”,从来到中坝村开始,李雅蓉一有空就会向单位同事、村里的种植养殖“土专家”虚心求教,并通过参加农业技术知识更新培训和自学,不断提升自身理论知识水平。“只有自己强大,才能尽可能更早、更好地为村里蜜蜂养殖、金银花和果树等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助力。”
创新发展模式,同样是发力重点。她积极对接网络平台,融入“互联网+”模式,让中坝村蜂蜜通过网购平台销往全国各地;积极引导合作社购进除草机,有效解决金银花人工锄草难问题;积极培育种养大户,示范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康,并由此吸引一大批外出务工村民返乡创业。“我就是受益者之一,目前已办起了存栏3000余只的养鸭场。”村民桑朝民说。
深知技术重要性的李雅蓉,还针对中坝村不同发展主题需要,提供了个性化、精准化技术服务。
从围绕金银花病害防治、金银花冬管、秸秆综合利用等开展技术培训,到积极组织村组干部、养殖大户、贫困户代表“走出去”学习新技术,再到定期开展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助力中坝村村民脱贫增收致富,李雅蓉忙得不亦说乎。
“发展无止境,学习无止境,实干无止境。”立足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融合,李雅蓉已为自己定下更长远目标。
本报记者 孙振宇 市扶贫开发局供图
审稿:程普 白雨锶
责任编辑:夏天
来源:雅安日报 日期: 2020-10-15 08:47:29
编辑:夏天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