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6-08-21 09:52:48 来源:雅安日报/北纬网
一块古石碑,矗立乡间许多年,看寻常阡陌光阴辗转。
两块残存的汉阙,遗落乡间茶园,留下诸多疑团。
十二个大字,印刻于残存的石碑上,成为后人追溯历史的佐证。
雅安东,名山区马岭镇邓坪村,行走在茶园人家,穿越千年光阴,寻找古石碑失落的记忆,解开“卫继故里”之谜。
探寻茶园里的汉代石碑
在邓坪村的茶园内,矗立着一块石碑。
对于喜欢研究本地历史文化的刘维洪和汪中伟来说,“这块石碑,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而对于邓坪村3组村民余学先来说,那只是家门外茶园里“一块有着诸多传说故事的石板”而已。
8月18日,名山区马岭镇邓坪村3组。
一垄垄茶园,在眼前延伸,远处的山林与老峨山相连;一个个乡村小院,座落在茶园深处,让你感受着茶乡的美景。
一大早,余学先就走进家门外的茶园内开始采摘茶叶。
茶园内,一块高1.6米,宽1米左右的石碑就矗立在茶园内。
这块石碑的正面书写着“汉奉车都尉卫孝廉字继故里”十二个隶书大字,石碑背面无字。
“这块石碑,我们叫它‘卫继故里碑’。”当天,马岭镇镇长刘维洪和马岭镇文化站站长汪中伟来到邓坪村3组的石碑前。
“这是一块汉代石碑!”汪中伟说。据《名山县志》记载,此块汉石碑是在1927年发现的一座汉墓旁边出土的,从1979年开始,此汉碑成为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汪中伟已经到此考察多次,他对石碑周围的遗存很熟悉。在茶园的田埂边上,汪中伟找到两块“形似屋檐”的石块。
其中一块宽1.2米,长1米,整个石块有沟槽。
“这应该是石碑碑帽,更像是阙。”汪中伟说,与雅安其他地方出土的汉代古墓不同,这里仅存一块石碑和两块残存的汉阙。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8月18日傍晚,在落日的映衬下,茶园里的石碑和残存汉阙,显出沧桑荒凉之感,古意悠然。
“卫继故里碑”上疑云缭绕,卫继何许人也?他生于哪个朝代,他有什么重要的故事?为何他的墓埋于此处?
探秘1
文武双全
三国时期的“车都尉”
“汉奉车都尉卫孝廉字继故里”十二个隶书大字,无声诉说着石碑主人的身份。
对于刘维洪和汪中伟来说,石碑主人的身份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关注。
“卫继是三国时期的蜀国人。”遍寻资料后,刘维洪找到了卫继的相关介绍,卫继,是益州蜀郡汉嘉严道人,三国时期蜀国官吏,官至奉车都尉、大尚书。
卫继有兄弟五人,他的父亲是“县功曹”,相当于县政府的办公室主任。卫继在小时候与父亲兄弟一起到县城游玩,因为聪明可爱而被县令认为养子。当时的县长姓张,是成都人,没有儿子,他特别喜欢卫继,常叫卫继的父亲带他来玩。在一次酒宴中,张县令想认卫继为养子。卫继的父亲,作为下属的“县功曹”很是欣喜。于是卫继就成了县令的养子。
从此,卫继改姓名为张继。
但因当时的法律规定,官员们“不能以异姓为后”,因此,张继又改为原名卫继。
卫继生于三国(220年-280年)时期,正是一个时势造英雄的年代。
作为蜀郡汉嘉人,也作为当地县长的养子,卫继从小接受着那个时代最好的教育。
“传说,卫继文武双全,深得上司喜欢。”从相关历史资料上,刘维洪还原着当时卫继的人生经历。
在三国时代,他的文治武功被当时的蜀国官员所赏识。因为战功,他也一度成为了“汉奉车都尉”和尚书郎,与姜维一起共事。
“奉车都尉”是汉晋时期,负责掌管御乘舆车(皇帝所乘车辆)的官员(正六品),同时保护皇帝安全。
而“尚书”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脑。尚书郎,是负责起草文书的官员。
由此可以断定,当时的卫继,能文能武,是一个人才。
探秘2
忠君爱国
卫孝廉死于钟会之乱
“此处叫八角庙,原有一座八角的庙宇。”余学先说,他是从父辈口中得知的。直到现在,此处的小地名也被称为八角庙。
在茶园的田埂边上,随意可以找到众多残破瓦片。在茶园内,还保存着一个形似花瓶的庙宇石。
“八角庙,也许是为了纪念卫继所修?”刘维洪说,因为时代久远,我们已经无法考证,但卫继的英勇事迹却在马岭流传。
在当时,卫继是三国的能臣,他和姜维等人一起尽力地辅佐着蜀国国君。
但不幸的是,在三国争霸的风云中,他和众多蜀国人一起成为了失败的一方。
“卫继死于钟会之乱。”刘维洪说。
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钟会之乱是钟会在新亡的蜀汉将领姜维的帮助支持下,于264年反对曹魏的一场战事。钟会自认为能力足以战胜司马昭,进可以争夺天下,退也能占据蜀汉,遂陷害原同僚邓艾,并且图谋反叛。最终,邓艾被杀,叛乱也因为钟会部下的叛变而瓦解。
在这场乱战中,展现的是姜维被杀(一说自杀)。
“当时,卫继也参加了此次战乱,但失败后被杀!”刘维洪说。
众所周知,姜维曾在芦山筑城,屯兵设防,抵御羌人。传姜维在成都被曹魏乱军杀害后,又遭五马分尸剖腹取胆,但见姜维“胆如斗大”,敌军很是惧怕。姜维的部下冒死从成都将姜维的胆抢回芦山,葬于城东的龙尾山上。所以现在的芦山姜维墓又称“胆墓”。
与姜维一样,卫继死后,他的尸骨也被运回老家,即现在马岭镇邓坪村安葬。
后人称颂其事迹,于是在他的石碑上写上“孝廉”两字。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汪中伟说,可以猜测,在当时卫继很受当地人爱戴,大家都他传颂着他的事迹。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故事,渐渐被后人遗忘。然则,汉碑却依然矗立在他的故里。
探秘3
卫继故里
却无卫氏后人
一块石碑,孤寂地立于茶园内。残破的汉阙和瓦片,隐于茶园内,给后人留下了诸多疑团。
“马岭镇曾被称为卫公乡。”在茶园内,刘维洪站在石碑前说。
据《名山县志》记载,1910年(清宣统二年)时,卫继故里碑所处的位置叫作“卫公乡”。
在名山区百丈镇,因为出了宋代名将曹光实而曾设置了“曹公乡”,现在曹光实的“故里”还以“曹公村”为名。
那为何此处又称为邓坪,而不叫“卫公村”呢?
“传说,卫家与邓家比武,卫家被邓家赶走了。”大家正在谈论时,邓坪村5组的何汝荣路过此处,他对大家说。
卫继以“文治武功”传世,在当地有着很高的声望,为何会被邓家赶走?
对何汝荣所说,汪中伟持怀疑态度。
“或许邓家人能说清楚。”在何汝荣带领下,一行人在距古石碑1千米外的一户民居内找到了今年87岁的邓发琼老人。
“古石碑旁,原来是水田,后来成为了茶地,小时候我还见过那个八角庙。”邓发琼老人说,至于何汝荣所说的比武故事,在他们的《邓氏家谱》上有记载,但比武对象不是卫氏,而是陶氏。
邓发琼说,邓氏是在“湖广填四川”的浪潮中,在康熙年间到达马岭的。当时,此处叫作“陶家坪”,居住着众多陶氏后人。后来,邓氏后人发展壮大,陶邓两家常常发生一些摩擦,于是两家就举行了一次比武大会。最终,陶家失败,远走他乡。
通过邓发琼的讲述,我们可以猜测,早在清朝康熙年间时,这里就可能没有卫氏后人。
汪中伟说,众所周知,现在居住在四川的很多人,都是明清时代的“湖广填四川”而来。而卫继生活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他的后人或许早已迁徙到别处。
“卫继在成都做官,并战死于钟会之乱中,或许早在三国时代,他的后人为了避祸,早已搬离此地。”汪中伟猜测说,现在芦山有姜维墓和卫家营,他想到芦山去找寻芦山的卫氏后人,看看芦山的卫氏后人是否与卫继有着关系。
同时,他也希望更多专家学者前来研究“卫继故里碑”,让三国时期的卫继能被人熟知。
“我更希望,让更多人知道,马岭镇出了一个三国时期的人物。”刘维洪说,“这对马岭镇的文化旅游发展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黄伟
责任编辑:姜雨
来源:雅安日报/北纬网 日期: 2016-08-21 09:52:48
编辑:姜雨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郭凤林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lat30n#126.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蜀ICP备09001651号-7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