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6-06-12 08:57:00
6月11日,第11个文化遗产日,主题为“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从文化景观到历史街区,从古迹遗址到乡村民居,从传统技能到民俗文化,众多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构成城市记忆的最有力物证,是城乡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城市的名片之一。
雅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给雅安带来了什么?在雅安经济社会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传承保护 文化遗产成为经济动力
与雅安藏茶一样,作为省级“非遗”的蒙顶山茶制作技艺,也在茶乡得到传承保护和利用,成为茶乡的致富源泉。除此外,荥经砂器、天全桥头堡鸡、荥经棒棒鸡、汉源花椒等与雅安“非遗”有关的产业,也成为部分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
6月8日,雨城区多营镇的一藏茶企业内,甘玉祥向四川农业大学的学生介绍雅安藏茶的传统手工工艺。
作为雅安藏茶(南路边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的甘玉祥,在企业设有专门展厅,并建立了藏茶技艺传习所。
“我的女儿和你们差不多大,她也准备回来开发藏茶。”休息时间,看着学子们的学习热情,甘玉祥想起了自己的女儿。
甘玉祥的女儿甘甜,是雅安藏茶第六代传承人,毕业于四川大学,学的是生命与科学工程专业,目前在德国留学。
甘玉祥说,甘甜留学归来后,准备从藏茶与人体健康方面入手,从科学层面分析藏茶成分,以传统加科技的模式,让藏茶的品质更好,也让企业走出更宽的路子。
雅安藏茶(南路边茶)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传承与保护,倾注着诸多雅安茶人和相关部门的心血。
为传承和保护雅安藏茶(南路边茶)制作技艺,2013年9月,雅安藏茶企业联合成立了雅安南路边茶商会。
随后,雅安市非遗保护中心与其联手,根据各自职能,配合开展南路边茶生产性保护工作,使南路边茶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逐步走上规范化、标准化、清洁化道路。同时,双方加强基地建设,发展建设“非遗”保护基地茶园21172亩,核心茶园9519亩。
他们还不时开展南路边茶传统制作技艺技能比赛和收徒等传承活动,市非遗保护中心的统计资料显示,今年来,他们培训“非遗”核心技术人才渥堆摏包师42名、配料师38 名、审评师45名、茶艺师26名。
同时,为了让雅安藏茶更具市场竞争力,他们统一标准,制作南路边茶做庄茶和成品茶标准样,企业按照做庄茶标准样收购原料,在原料上把好关;按照成品茶标准进行生产,达到质量标准的统一,整体提高质量;同时,推广清洁化生产,鼓励企业对生产车间、库房等进行全面的整修,进一步完善产品封闭式生产、加工、储存的清洁化环境。对此,市非遗保护中心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给予补贴。
努力,终有回报。
去年,在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中,雅安茶厂产品康砖荣获“2015中国好茶叶”银奖;雅安茶厂的藏茶被台湾故宫博物院永久珍藏;雅安市蔡龙茶厂与经销商共同经销的“雅安藏茶”,成为央视网商城入驻品牌……
通过几年努力,我市已逐步构建起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共同参与的南路边茶“非遗”生产性保护体系,实现南路边茶传统制作技艺的持续传承与良性发展。仅2014年,全年生产南路边茶约3万吨,创造产值约3亿元,农民增收约5000万元。
文化遗产助力旅游和产业发展
通过文化产业灾后重建,大大促进了“非遗”项目的开发和利用,其品牌效应得以凸显,文化产业也得以提升集聚发展。同时,我市发挥“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非遗”传习所的作用,建设一批集保护、传承、展示、体验、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性基地,作为景点打造,直接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6月6日,荥经县的砂器一条街旁,矗立着一幢气势宏伟的建筑,高大的牌坊、高大的立柱、仿汉代的房屋……
这是荥经县砂器博览苑,它集博物馆、黑砂文化广场、严道遗址公园广场、砂器产业园于一体,它是雅安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是荥经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地。
“黑砂文化博览苑以荥经特有的黑砂文化为核心,融入公共文化、文化产业、旅游等内容,是荥经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试验田。”荥经县文新广部门相关负责人说,今年4月举行的荥经县鸽子花节,会场就在荥经县砂器博览苑,向世人展示着荥经灾后恢复重建的新风貌,展示着荥经得天独厚的生态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促进荥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雅安的文化产业灾后重建亮点还有芦山乌木根雕艺术城、雅安藏茶村、名山区茶马古城等。灾后重建中,我市依托藏茶、砂器、汉白玉石雕等具有地域特色、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规划实施了多个文化产业项目,推动文化事业和产业互促互动,助推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在芦山县,乌木根雕艺术城已经拔地而起,成为芦山的一个文化地标。这是一个集创意、展示、拍卖、交易等为一体的AAAA级景区、全省首个根雕创意文化产业园。在这里,可以感受雅安乌木根雕艺术和雅安“非遗”文化的魅力。而在芦山县龙门乡,芦山花灯的传承也成为芦山灾后重建的亮点。游客不仅可以欣赏美丽新村,还可以从芦山花灯的表演中去追寻久远的历史。
在宝兴县硗碛藏族乡,每年的“上九节”和“红叶节”都会吸引众多游客,他们能在会节上欣赏到国家级“非遗”“原生态多声部民歌”和省级“非遗”“硗碛锅庄”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
石棉县蟹螺乡江坝村对“环山鸡节”和“晒佛节”进行包装打造,并依托当地民族特色,打造蟹螺堡子旅游升级版示范项目。现在,蟹螺乡江坝村利用当地800亩蔬菜和600亩枇杷,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增加蟹螺堡子的旅游元素;加大文化挖掘保护力度,将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开发民俗歌舞表演节目,开发藏族特色刺绣、织锦等旅游产品,让更多群众在旅游发展中受益;加大乡村旅游培育力度,积极开展乡村旅游培训,引导村民开展旅游接待,提升乡村旅游接待水平。
文化遗产助力旅游和产业发展的例子还有很多。
“我市‘非遗’开发和利用较好,大多数已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成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市“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加强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宣传教育,普及保护知识,营造良好的社会保护氛围。
“‘非遗’是一个城市的形象和特色,雅安丰富多彩的‘非遗’,展现了雅安历史文化资源的独特魅力,也展现了雅安历史文化的丰厚底蕴。”市博物馆馆长李炳中说,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最实在、最具体、最直接、最真实的体现,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是对“非遗”的最好传承和保护。
弘扬文化 延续““非遗””生命力
随着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茶事活动、文化博览活动的不断推进,传承主体积极性得以发挥,社会各界对南路边茶、蒙顶山茶和蒙顶山茶技(茶艺)、荥经砂器、宝兴原生态歌舞、芦山八月彩楼会(芦山花灯舞蹈)、环山鸡节、天全牛儿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雅安历史悠久,地处藏、羌、彝少数民族的交汇地,是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重要要冲,民族文化精彩纷呈,非物质文化遗产璀璨夺目。
如何让更多人了解雅安的“非遗”,让大家自觉地去保护和传承?
“各类活动以及宣传,是传播雅安‘非遗’文化的重要途径。”市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市非遗保护中心一直鼓励、支持、组织代表性传承人参加文化部、省文化部门组织的各类展示活动,在展示传统技艺的同时,让更多人了解“非遗”保护的重要性,提高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为“非遗”保护营造良好氛围。其中,精心组织参加历届成都国际“非遗”节,成绩斐然——荣获第四届“非遗”节“太阳神鸟”特别奖和第五届“非遗”节“太阳神鸟”金奖。组织参加“聚焦四川‘非遗’”全国网络媒体行、第十一届“中国·四川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组织南路边茶、荥经砂器、蒙顶山黄芽参加山东举办的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
市非遗保护中心还主办、参与市内大型主题活动,强力宣传雅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举办蒙顶山茶走进万家茶楼启动仪式,传播蒙顶山茶文化,提升蒙顶山茶品牌形象;组织参加第十一届“中国·四川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建于主会场的“雅安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馆”采取活态展示为主、图片展示为辅的形式,展示雅安“非遗”保护成果,吸引了上万人次参观。
每年,各县区还通过“上九节”“红叶节”“七里夺标油菜花节”“环山鸡节”等民俗节庆活动,对“非遗”项目进行宣传和推介,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雅安“非遗”项目在传承发展中,以独有的魅力向世人展现着它们持久的生命力。雅安的众多“非遗”,已成为雅安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的重要元素。
雅安日报\北纬网实习记者 任思瑗 记者 黄伟
责任编辑:郭涵
日期: 2016-06-12 08:57:00
编辑:郭涵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郭凤林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lat30n#126.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蜀ICP备09001651号-7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